古风今雨 造化为灵——品读孙鸿骏的山水画
情景交融,物我两忘,是每位山水画家追求的至高境界。博大精深的中国绘画历经千百年的洗礼、演变,传承至今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佳作频出、高手如云,要想在其中有所突破取得一点成绩谈何容易。孙鸿骏作为一个渐入佳境的中年画家,凭着他多年对传统绘画的苦读和深入研究,积累了深厚的传统绘画基本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他常年坚持深入生活写生创作,使其作品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面貌,有了自己独特的创作语言。
孙鸿骏性格憨厚、为人正直,对绘画艺术勤奋执着。我与鸿骏相识是在20世纪的90年代,在山西省首届画院美术作品联展上,一幅名为《惊蛰》的山水画作品令人耳目一新,笔法细密,气势恢宏。当时鸿骏正痴迷于对宋画的研究,尤其对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更是反复临摹。不久便到太行山深处写生,回来之后便创作了《惊蛰》《寒山晓色》《春醒》等一系列细密山水画作品,获得好评。《惊蛰》在1994年“山西省首届画院联展”上被评为银奖,并同时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寒山晓色》1995年入选“山西省进京美术作品展”,《春醒》在1992年“首届中国铁路美术作品展”上获一等奖。
任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都只有建立在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之上才有可能,中国画亦然。从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中寻找中国画发展的基因和动力,从而寻求中国画的创新与突破是鸿骏的选择。这种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作理念,使他对中国山水画充满了激情,他上追北宋、五代,董、巨、范宽,在古法中求变,下探苍茫巨壑、深谷危岩,在师造化中寻求创新,他食古而不落古人窠臼,求新而不盲从流行的风尚。
研究小组一下子就被发光突触组成的“精致图案”震撼了。一种做了标记的蛋白质——PSD-95——似乎游荡在大脑更偏表面的部分,那里负责更高的认知功能。尽管也有重叠,但是其他发光蛋白质更倾向于聚集在大脑内部区域。
对于传统古法和当代精神,对于历代经典和时尚趣味,如何择善而从,化古为今。鸿骏是通过他画面的视觉语汇和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张力来表达的。他一方面尽最大努力锤炼强化自己视觉语言的骨力和笔意,另一方面又极力消解过于强调线的力度而造成的匠气和刻板。就近段时间孙鸿骏山水画创作的特点来说,用笔更加肆意古拙,挥洒自如,画面苍茫粗犷,气势磅礴。如《云岭烟霞》《云起溪山》《云岭幽居》等作品,构图丰满,石体坚毅,草木丰茂,笔墨苍劲厚重,把古韵化解在自己笔墨语言当中,画里充分体现了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内涵。
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17例宫颈腺癌患者(60.7%)出现肿瘤残留,其中1例(3.6%)累及宫颈全层,2例(7.14%)累及超过2/3宫颈肌层,1例(3.6%)脉管见癌栓。
艺术风格的完成,必须以人格精神凸显为归宿。孙鸿骏的艺术风格是其人格精神的产物,人格精神是民族文化综合修养,包括历史、哲学、文学、书画、音乐等方面知识的积累与提炼,它关乎着艺术家的审美价值,审美意识的取向及实践能力。当艺术家的文化风格基本界定之时,其作品艺术风格才得以显现。孙鸿骏把他的艺术轨迹归纳为读书、写生、深入生活,由知识积累到实践的多次往复,达到由人格精神到艺术的转换,愿鸿骏能在中国传统绘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加成熟。
孙鸿骏 淮南三月
孙鸿骏 云起溪山 2011年
孙鸿骏 山水之一
孙鸿骏 山水之二
上一篇:论写意花鸟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