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河流水质污染防治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城市景观河流作为城市湿地类型之一,水质环境的优劣,将会对城市景观质量、可持续发展等,产生直接影响。由于近几年我国河流污染问题愈发严峻,污染问题也开始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因此,为了能够维护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保证河流水源质量,做好水质污染防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研究表明,低空急流与暴雨密切相关,不仅为降水提供充足水汽和能量,而且低空急流的加强有利于水汽辐合以及垂直风切变加强,促进次级环流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对流的发生和发展。

1 化学处理技术

1.1 絮凝处理技术

现阶段,絮凝技术对于进一步强化城市污水的一次处理效果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该项技术的常见化学药剂主要有:明矾、聚丙烯酸钠、硫酸亚铁、硫酸铝、氯化亚铁等。一般情况下,利用絮凝技术对河流污染进行治理有两种方式:一是将药剂按照一定比例直接投放到水体中;二是用泵将河水提升到岸边建设的构筑物之中,而后再投放药剂,在河水出现絮凝沉淀之后,让水回流到河道,达到净化水体的作用。两种方法对比,前者起效快,但存在较大的副作用:后者在利用化学对污染河水进行强化一级处理时,可以起到更好的帮助。就河道污染防治处理来讲,絮凝技术可以更好的适应天然河道水利、污染物负荷变化较大等问题,在去除COD和磷等污染物上,能够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可以有效的坚强河流的富营养化。

1.2 除藻处理技术

该项化学处理技术对藻类生长的控制可以起到有效作用,适合在出现富营养化的河流和湖泊中使用。目前的化学除藻剂主要有西玛三嗪和硫酸铜等。在利用化学除藻技术的过程中,除藻剂需要和混凝剂配合使用,常见混凝剂包括氯化铁、聚丙烯酸铵等。同其他化学处理技术相比,除藻处理操作技术更加简便、见效较快、可以有效提升水体的透明度。与此同时,河道水体中包含的氮、磷等,其他营养物质,无法通过除藻处理技术被清理干净,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不能得到根本性解决。

然而,对地方特有的巴东纤夫文化的表演,游客们却大多表示遗憾和惋惜。游记中的观点主要反映了他们对曾经衍生于峡江险恶的地理环境中的纤夫文化十分关注,但拉纤表演却难以满足心目中对原汁原味纤夫文化的预期。一位来自深圳的游客在游记中抒发了他们对纤夫文化消失的感慨,很有代表性:

1.3 重金属化学固定

当河道水体污染较为严重时,水体就会因为氧气消耗量超过自然负氧量,导致其对于氧气的溶解度降低,使水体处于厌氧或缺氧的状态。对于该问题,相关人员在防治水体污染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人工充氧的方式,缓解河道缺氧或厌氧状态,从而增强河道自我净化能力,达到改善水质和河道生态环境的作用。对于水体黑臭情况,相关人员可以通过河流曝气负氧等物理处理方式,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该物理处理技术遵循的原理为:水体中溶解氧可以同黑臭物质产生氧化还原反应,达到去除黑臭污染物的作用。对河流进行人工充氧,可以使本身处在厌氧状态、表面比较松散的底泥,转变为好氧状态、表面较密实的底泥,从而达到减缓深层底泥污染物扩散到水体中速度和总量的目的[1]

2 物理处理技术

2.1 曝气复氧技术

对河流来讲,其底泥中通常都包含较多的重金属,这些重金属物质在某些条件下,会以某种形态,或者是离子状态,进入到水体中。在处理河流污染的过程中,如果可以抑制底泥中重金属释放,则能够对河流生态系统起到有效维护,还能够起到降低河流水质污染程度的作用。在对底泥中重金属进行化学固定处理时,相关人员可以将pH值调高,使重金属变为氢氧化物、碳酸盐、硅酸盐等溶合性较差的物质,使重金属无法在溶解后以其他状态进入到水体中,污染河道水源。

通常情况下,河流曝气技术主要在两种情况使用:一方面是污水截流管道等其他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之前,为了解决河流水体存在的严重污染、黑臭问题等;另一方面是已经经过治理的城市景观河道,通过设定人工曝气装置来应对突发性的河流污染问题的应急处理措施。

在二语水平测试中,组1平均分为30.50/50,标准差为 3.50,属于中低水平;组 2平均分为35.55/50,标准差为2.81,属于中高水平。学生成绩分布均衡,测试效度与信度良好。

2.2 底泥疏浚处理技术

对城市河流来讲,其底泥是长时间污染物聚集形成,属于河流内部污染源。当其聚集量达到临界值后,本身的污染问题就会显现出来,对水质变化产生极大影响。由于河流底泥内部包含的污染物较多、成分较为复杂,在处理时也存在较大难题。就底泥污染来看,其包含的污染物主要有重金属、硫、氮等有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质的存在也是导致河流黑臭的一大重要原因。对河流中底泥进行疏浚处理,不仅可以将底泥中包含的污染物从河流系统中去除,还能够有效削减底泥对于上层水体带来的污染程度,从而达到降低河水磷负荷、改善河流水源质量的目的。由于某些水生动植物的生长空间为底泥中,所以,在采用底泥疏浚处理时,应当对结合底泥深度、污染物浓度、密度等,确定具体的挖泥深度和总量,不要将底泥全部挖出,或者是底泥挖深过深,避免河水生态系统因此被破坏[2]

3 生物防治技术

3.1 人工湿地技术

人工湿地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一种处理污水的技术,通过人工,建设、监督控制完成,同沼泽具有较高相似度的地面床体。生产生活中排出的废水,可以在床体填料的缝隙或表面流动,而后人们在床体上种植诸如芦苇等高成活率、处理和抗水性能好、成长周期长、美观且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使床体能够形成独立的生态环境,完成对污水的生态处理[3]。这样一来,具有可溶性特点的有机物可以借助植物根系上的生物膜被吸收和吸附,而后再通过生物代谢被分解和去除掉。人工湿地对河水的净化效能,会受到湿地水力负荷、水流流态、种植植物和填充介质的类型、运行方式、湿度等因素影响,其对于污染物的去除率,见下表1所示。

 

表1 人工湿地对污染去除率

  

污染物 平均去除率(%)COD 25.6 TN 26.2 SS 66.3 TP 34.5

3.2 植物净化技术

就植物净化技术来看,主要是浮床植物技术,即在水体水面上种植植物,借助植物生长过程将水体中的污染物吸附出来,为水中的鱼类和鸟类等生物提供充足的生存时间,以此来改善河道景观状态,并利用植物带有的消波效果,达到保护岸边的作用。浮床植物在对中生长的过程中,其对于各类污染物的去除率,见下表2。

 

表2 植物净化对污染物的去除率

  

污染物 平均去除率(%)CODcr 23.7 TN 26.1 NO3-N 26.3 NH3-N 34.2 TP 33.4

4 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城市化发展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发展空间的扩大,在防治河流污染的过程中,人工化建设和设计的重要性在不断降低,原始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等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景观建设中需要给予重点保护的项目[4]。针对当前城市中景观河流的水质污染问题,相关人员需要从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入手,做水质污染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源意,卢晗,李薇.城市景观河流水质污染防治进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41(6):86-91.

[2]牛丽霞,宫晓东,吕子琳.沿黄城市带轻度污染河流生态治理模式研究与实践[C].北京:2016全国河湖治理与水生态文明发展论坛.2016.

[3]刘洪.生态城市主要景观生态河道的水污染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11):87-87.

[4]李学平,李甲亮,任加云.生态城市主要景观生态河道的水污染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37(S2):428-431.

 
周韬
《环境与发展》 2018年第03期
《环境与发展》2018年第03期文献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