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节庆旅游提升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特殊遗产,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基本特征是无形性、活态性、传承性、地域性、民众性、文化艺术性。随着民俗旅游的不断发展,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独具魅力的山歌文化和充满质朴风情的民俗表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但是,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也亟待通过进一步的深度开发来提升节庆旅游产品,从而实现对歌圩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促进其在旅游开发中健康发展。
1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概述
1.1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的由来
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俗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在广西,“三月三”歌圩的由来主要有两个传说,①源于壮族人民赛歌择婿,通过唱山歌传情择偶;②为了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刘三姐常常用山歌来歌颂劳动和爱情,在她去世后,壮族人们就在“三月初三”这天通过山歌对唱来表达对她的思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歌圩节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民俗文化内涵。
广西“壮族三月三”不仅是歌节,也是壮族祭祖扫墓节。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有抛绣球、抢花炮、打扁担、赶歌圩、打铜鼓、碰彩蛋、演壮戏等,这些不仅表现出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更是能体会的是少数民族通过民俗活动表达爱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的希冀。每逢“三月三”,广西各地的壮族人民都会自己制作5色糯米饭来欢庆其的到来,五色糯米饭中红、黄、紫、黑和白这5种颜色的是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当然,“三月三”还会制作其他的当地美食,比如说壮粽、艾叶糍粑、发糕、竹筒饭等,地区不一样,节日美食也各不相同。
1.2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的旅游发展概况
在2014年,广西“壮族三月三”成为广西人民的法定节假日,全区放假3天,欢庆“三月三”的到来,体现了政府对少数民族节日的重视。同年,“壮族三月三”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将广西壮族及各民族文化推上了国际舞台,也是把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的旅游推上了另一个层次。对于“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每个地区所呈现的民俗文化各有不同,如:南宁武鸣“三月三”歌圩则有千人竹竿舞、千人武术、歌王大赛等文化、体育、旅游活动。柳州“三月三”花炮节包含传统龙狮表演、彩调、桂剧、篝火多耶晚会、大型实景民族歌舞表演等表演活动,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吸引了无数的海内外游客。同时,“壮族三月三”的法定节假日不仅促进了广西旅游发展,也带动了区外游、出境游的发展,海南、湖南、贵州以及东南亚成为了广西“壮族三月三”节日的热门出游目的地。各地民俗文化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广西俨然成为了举办壮族的三月三歌圩的民俗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并且,随着广西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东盟博览会影响的扩大,选择来广西旅游、体验异地文化的游客也会逐年增加。
2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节庆旅游存在的问题
2.1 文化内涵挖掘不深,舞台化及商业化明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就是独特性、地域性和异文化性,能够满足游客的渴望知识、开阔眼界的心理。在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假期间,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开展相关的民俗文化活动都是为了经济利益,在节日中刻意迎合游客的猎奇心理,并不尊重当地民俗,盲目的进行旅游开发,使其商业化和庸俗化。每个地方的民俗文化都有着各自的地方性特色,但是为了迎合游客的喜好,有些地方的服饰穿戴、舞蹈节奏、饮食、工艺制作等几乎全部一样,带上了明显的表演色彩,导致失去了文化遗产原有的深层文化价值和意义。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是壮族文化的历史积淀,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与文化价值,应注重其自身文化内涵的体现,凸显少数民族歌圩文化的根本灵魂及精神,打造成为具有广西特色的“歌圩”文化品牌。旅游开发时,在坚守自身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可以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角度保护和利用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可以借助现代高科技的手段,高度还原民族历史进程并且适当增加壮族传统文化项目的展演。要保持与时俱进的步伐,积极开发“壮族三月三”歌圩地区的全域旅游文化,融合体验经济和共享经济,打造歌圩文化节庆体验房屋。
2.2 生存环境遭到削弱和破坏
基于改进JPS算法的电影群体动画全局路径规划······························黄东晋 雷 雪 蒋晨凤 陈燕敏 丁友东 (5,694)
2.3 壮族人民歌圩文化意识淡化
研究结果显示:知识与信念、知识与行为、信念与行为均呈正相关。“知信行”结构中,“知”是基础,指知识、学习;“信”是动力,指信念、态度;“行”是目标,指产生促进健康的行为、消除危害健康的行为的改变过程。知信行理论显示:人行为改变是从知识传播开始,逐步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再向行为转变发展的过程[4]。为实现目标,就要达到“知信行”内在和谐统一[12]。外科护士应积极提高自身VTE防控知识、信念和行为水平,转变VTE防控认知态度,通过VTE防控知识培训,改变VTE预防行为。
随着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节庆的旅游开发,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逐渐增多,但是外地游客的到来也带来了异地的文化、生活习俗、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等,这对当地的原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冲击,文化的差异性会造成本土歌圩文化的感情淡化;另外,在旅游开发中,旅游企业、政府或者开发商迫切想要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对一些具有原生性的民族风俗进行改造或夸大,破坏了歌圩文化遗产的原生内涵,导致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受到极大的挑战。
3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节庆旅游提升策略
3.1 注重创新,保持文化原真性
公司必须明确本公司签约主体的范围,一般为公司名义或授权部门签订,对担保合同等合同的签订应有更严格的限制。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在旅游开发中得到了发展,壮族人民的价值观念都有了一定的转变,传统的对山歌现在很多已经都是报酬性的山歌演唱,很多都已经变成了习惯性演出,民族文化意识在不断的被商业活动淡化,缺乏民俗文化传承动力和创新活力。此外广西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对歌圩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保护重视不够,使得真正的传承人严重缺乏;并且,商家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对传统民族工艺品等进行机械生产,严重影响了手工技艺传承人的积极性。
3.2 倡导文化共享,实现文化交流
“壮族三月三”歌圩是属于广西各民族的共同文化认同,因此要回归文化传统,倡导多民族的文化共享;民族文化是有一定的地域限制的,要打破地域限制,倡导文化共享,并且还要进行三月三歌圩文化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传播,从中国—东盟、“一带一路”的高度,推动民族文化走出去,展现我国民族文化软实力,盘活“壮族三月三”潜在的文化内涵,真正做到中国文化自信。
3.3 完善协调保护机制,健全法律保护体系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现在作为民族旅游资源进行了开发,但是其在法律上的保护还有待提高。要完善旅游产业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协调机制,明确规定个各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和相互联系,同时,加强地区间各部门的联合和多行业的协作,统筹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旅游开发,合理利用,走“三月三”歌圩文化遗产与旅游一体化的开发之路,以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3.4 注重传承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对“壮族三月三”歌圩节起着重要纽带作用的是文化传承人,传承人是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节庆最重要的活态载,有利于其传承、保护、利用和开发。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只有其特色鲜明、个性独特、真实性突出才对旅游客有着持续的吸引性,各地应继续发现、培养和扶持相关传承人,特别是属于各民族的文化传承人,并以传承人为核心培训和带动一批骨干,使之成为“三月三”歌圩节庆民俗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节庆旅游的从业人员作为旅游开发的直接接触者,应充分了解“壮族三月三”歌圩资源的价值和意义,在与游客进行接触时才能进一步对其真实内涵和根本灵魂进行适当的描述。
3.5 依托互联网,实现信息网络化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民俗节庆文化旅游面临着升级与转型,需要探索更多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相结合的旅游方式。“壮族三月三”歌圩可以充分采用现代的大数据智慧系统,从节庆类型、活动形式等方面进行反馈分析,从而可以促进“壮族三月三”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以推进“旅游+”、“文化+”和“互联网+”的理念,做到文创产业、大数据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性发展,依托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提升旅游产业的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推动旅游文化建设,打造中国文化壮都。
关键词共现分析是根据作者提供的关键词和系统补充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通过共词分析,可显示某学科领域特定时期内的热点内容、主题分布和学科结构等。CiteSpace提供的共词分析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关键词共现分析,一种是主题共现分析。一般来说,两种分析的结果相差不大[9]196。本研究采用的是更常用的关键词共现分析。频次、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和突发性是解读关键词的三个重要指标,综合提示研究热点、重要主题和研究前沿。
[参考文献]
[1] 徐露.基于体验经济视角下的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2016,(6):34~36.
[2] 覃伟华.少数民族文化节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以广西三月三歌圩节为例[J].市场论坛,2014,(12):70~72.
[3] 朱东国,谢炳庚,李晓青,等.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以湘潭市城正街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3):126~129.
[4] 汪宇明.广西桂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J].人文地理,2001,(6):53~56,80.
上一篇:建立健全与时俱进的图书出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