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安西都护府和西突厥在西域的博弈——从郭孝恪任安西都护期间来看
有关唐朝和西突厥的关系,史学界已多有涉及,而前人的研究多是从唐中央政府和西突厥的关系方面入手展开论述,而以安西都护府和西突厥的关系为视角做相关研究则较少,就算有,也往往是泛泛而谈而不具体细致。因此,笔者选择安西都护府和西突厥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细细梳理一下其来龙去脉。而在郭孝恪任安西都护时期,安西都护府和西突厥在西域开始产生激烈的冲突,因此,笔者选择郭孝恪任职时期的安西都护府和西突厥的关系展开论述。以期抛砖引玉,在相关领域开辟一种新的研究视角,从而深化相关问题的研究。
一 唐朝与西突厥的矛盾和安西都护府的建立
西突厥本是突厥汗国的组成部分,552年突厥汗国建立后,以木杆可汗为首的突厥部分势力向西发展,控制了西域。583年突厥汗国分裂后,西突厥成为独立的汗国。而西突厥对西域诸国的压迫是很沉重的,因此西突厥与西域诸国矛盾重重。而唐朝在设安西都护府之前,与西突厥的关系已经很密切,成为册封西突厥可汗的宗主国,并通过扶植西突厥可汗间接统治西域。但西突厥内乱不断,始终存在对立的两派,咄陆可汗争强好战,和叶护可汗相互征战不止,并向东拓展,至638年,咄陆可汗率领的西突厥部已占据西域东部地区,接着进犯伊州,唆使高昌叛唐,遣处月、处密与高昌一起进犯焉耆五城。咄陆可汗的所作所为,严重威胁唐西部边疆的利益,彻底打破了唐扶植西突厥可汗,间接统治西域的计划,在这种形势下,唐朝决定进军西域,设立安西都护府,直接控制西域。639年12月,太宗遣交河行军总管侯君集等讨伐高昌。咄陆可汗派阿史那步真可汗驻浮图城,与高昌犄角抵御唐军。但唐军至,咄陆可汗逃跑,高昌王只能投降,阿史那步真也率部投降。640年8月,唐朝分别在高昌、浮图城置西州和庭州,后又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安西都护府是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下辖伊、西、庭三州,牢牢控制西域东部,不仅遏制了乙毗咄陆的扩张势头,而且建立了唐朝进一步经营西域的稳定基地。
二 安西都护府和西突厥的直接对抗
安西都护府建立后,在642年安西都护郭孝恪和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之间发生了直接的较量,这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会要》中均有记载。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自恃实力强大,和沙钵罗叶护可汗有过几次交战,最终将其领地兼并,又打败了吐火罗,接着派兵进犯伊州,安西都户郭孝恪率领两千轻骑将其打败。咄陆又派处月、处密二部围攻天山,郭孝恪打败了它们并乘胜进占拔处月俟斤所居的城市,追击二部到遏索山,处密部众被迫归降。史料对于642年的战争记载颇多:其一,“咄陆可汗既并其国,弩失毕诸姓心不服咄陆,皆叛之。咄陆复率兵击吐火罗,破之。自恃其强,专擅西域。遣兵寇伊州,安西都护郭孝恪率轻骑二千自乌骨邀击,败之。咄陆又遣处月、处密等围天山县,郭孝恪又击走之。恪乘胜进拔处月俟斤所居之城,追奔及于遏索山,斩首千余级,降其处密之众而归。”[1]5185其二,“是时咄陆兵寖盛,与沙钵罗叶护数交战。会二可汗使者皆来,帝敕以敦睦,令各罢兵,咄陆不肯听,遣石国土屯攻叶护可汗,杀之,并其国。弩失毕不服,叛去。咄陆又击吐火罗,取之,乃入寇伊州。安西都护郭孝恪以轻骑二千,自乌骨狙击,败之。咄陆以处月、处密兵围天删而不克,郭孝恪追北,拔处月俟斤之城,抵遏索山,斩千余级,降处密部而归。”[2]6059其三,“咄陆寇伊州,引二部兵围天山,安西都护郭孝恪击走之,拔处月俟斤之城。”[2]6153其四,“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既杀沙钵罗叶护,并其众,又击吐火罗,灭之。自恃强大,遂骄倨,拘留唐使者,侵暴西域,遣兵寇庭州,郭孝恪将轻骑二千自乌骨邀击,败之。乙毗咄陆又遣处月、处密二部围天山,孝恪击走之,乘胜进拔处月俟斤所居城,追奔至遏索山,降处密之众而归。”[3]6177其五,“十六年,咄陆既掳沙钵罗之众,自恃强盛,遣兵寇伊州,安西都护郭孝恪击破之。”[4]2007这些史料对642年安西都护府和西突厥之间的战争均有多多少少的涉及,最终是以安西都护府胜利而告终。
设置直流线路发生F3点正极金属性短路故障,故障持续时间1 s;联接变压器接地电阻均设置为2.5 kΩ,故障仿真波形如图10~图11所示。
三 安西都护府和西突厥的间接交锋
安西都护府和西突厥之间还有间接的较量,如644年安西都护府和焉耆国的战争,表面上看似与安西都护府和西突厥的关系没有什么联系,实际上这是安西都护府和西突厥各自为了加强对焉耆国的控制而间接进行的一次交锋,而且有的文献里面记载郭孝恪打败焉耆国后,为援助焉耆国,屈利啜引兵追击郭孝恪到银山下,最后郭孝恪反击打败屈利啜。焉耆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部,既是经由吐鲁番、鄯善、托克逊盆地进入塔里木盆地的要隘,又是从天山北部南下的门户,无论对唐朝还是对西突厥,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高昌战役后不久,焉耆就在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的胁迫下断绝了与唐朝的往来。“焉耆国。其王姓龙,名突骑支,常役于西突厥。俗有鱼鳖之利。贞观十八年,郭孝恪平之,由是臣属。”[1]1648“初,王师之灭高昌也,制以高昌所虏焉耆生口七百尽还之。焉耆王寻叛归欲谷可汗,朝贡稀至。令孝恪伺其机便,因表请击之。以孝恪为安西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三千出银山道,以伐焉耆。孝恪夜袭其城,虏其王龙突骑支。”[1]2774“其年,西突厥重臣屈利啜为其弟娶焉耆王女,由是相为唇齿,朝贡遂阙。安西都护郭孝恪请击之,太宗许焉。会焉耆王弟颉鼻叶护兄弟三人来至西州,孝恪选步骑三千出银山道,以颉鼻弟栗婆准为向导。焉耆所都城,四面有水,自恃险固,不虞于我。孝恪倍道兼行,夜至城下,潜遣将士浮水而渡,至晓,一时攀堞,鼓角齐震,城中大扰。孝恪纵兵击之,虏其王龙突骑支,首虏千余级。以栗婆准导军有功,留摄国事而还。”[1]5302“西突厥臣屈利啜为弟娶突骑支女,遂相约为辅车势,不朝贡,安西都护郭孝恪请讨之。会王弟颉鼻、栗婆准、叶护等三人来降,帝即命孝恪为西州道总管,率兵出银山道,以栗婆准等为向导。初,焉耆所都周三十里,四面大山,海水缭其外,故恃不为虞。孝恪倍道绝水,夜傅堞,迟曙噪而登,鼓角轰哄,唐兵纵,国人扰败,斩千余级,执突骑支,更以栗婆准摄国事。始,帝语近臣曰:‘孝恪以八月十一日诣焉耆,阅二旬可至,当以二十二日破之,使者今至矣!’俄而遽人以捷布闻。”[2]6229“焉耆贰于西突厥,西突厥大臣屈利啜为其弟娶焉耆王女,由是朝贡多阙;安西都护郭孝恪请讨之。诏以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三千出银山道以击之。会焉耆王弟颉鼻兄弟三人至西州,孝恪以颉鼻弟栗婆准为向导。焉耆城四面皆水,恃险而不设备,孝恪倍道兼行,夜,至城下,命将士浮水而渡,比晓,登城,执其王突骑支,获首虏七千级,留栗婆准摄国事而还。孝恪去三日,屈利啜引兵救焉耆,不及,执栗婆准,以劲骑五千,追孝恪至银山,孝恪还击,破之,追奔数十里。”[3]6211-6212“太宗贞观十八年,遣安西都户郭孝恪伐焉耆,虏其王突骑支。”[5]1644“郭孝恪为安西都护,贞观十八年诏孝恪讨焉耆,乃选步骑三千出银山道,以焉耆王弟栗婆准为向道。焉耆所都城四面有水,自恃其甲,不虞于我。孝恪倍道兼行,夜至城下,潜遣将士浮水而渡,及明,一时攀堞,鼓角齐震,城中大扰。孝恪纵兵击之,虏其王突骑支,斩首虏七千级。以栗婆准为军导有功,留摄国事而还。时屈利啜将兵来援焉耆,以劲骑五千追孝恪至于银山之下,孝恪逆击破之,追奔数十里而还。”[5]4241“郭孝恪为安西都护,会焉耆王与西突厥通亲,相为唇齿,进贡稀至。孝恪表请击之,太宗许焉,以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虏其王突骑支而还。”[5]4568“十八年,虏焉耆王。”[5]11240“初,王师之灭高昌也,制以高昌所虏焉耆生口七百尽还之,焉耆王寻叛归欲谷可汗,朝贡稀至;令孝恪伺其机便,孝恪因表请击之。以孝恪为安西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三千出银山道以伐焉耆,孝恪夜袭其城,破之。”[5]11570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郭孝恪率奇兵偷袭焉耆成功,俘焉耆王龙突骑支,立栗婆准而返;乙毗咄陆可汗重臣屈利啜引兵追孝恪,反为所败。
考虑目前的技术成熟度,每个枢纽采用一套独立的SDN控制器,物理服务器采用硬件接入交换机作为SDN接入,每个枢纽的核心层部署SDN网关、核心防火墙、核心/DMZ负载均衡器,管理网部署SDN控制器;两个枢纽之间采用VXLAN实现三层互通。
而在龟兹战役中,安西都护郭孝恪因为轻敌而被那利引西突厥兵杀死,后西突厥兵被唐军击溃。龟兹国人活捉那利,献与唐军。“俄又以孝恪为昆丘道副大总管以讨龟兹,破其都城,孝恪自留守之,余军分道别进,龟兹国相那利率众遁逃。孝恪以城外未宾,乃出营于外,有龟兹人来请孝恪曰:‘那利为相,人心素归,今亡在野,必思为变。城中之人,颇有异志,公益备之。’孝恪不以为虞。那利等果率众万余,阴与城内降胡表里为应。孝恪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城中人复应那利,攻孝恪。孝恪力战而入,至其王所居,旋复出,战于城门,中流矢而死,孝恪子待诏亦同死于阵。贼竟退走,将军曹继叔复拔其城。”[1]2774-2775“其相那利仅以身免,潜引西突厥之众并其国兵万余人,来袭孝恪,杀之,官军大扰。仓部郎中崔义起与曹继叔、韩威等击之,那利败走。寻为龟兹人所执以诣军。”[1]5304“俄拜(郭孝恪)昆丘道副大总管,进讨龟兹,破其国城,乃自留守,遣余军分道进。龟兹国相那利遁去。孝恪以余部未平,出营于外。国人有谓孝恪曰:‘那利素得士心,今亡在外,势必为变,城中颇有异志,愿公备之。’孝恪忽其言,不设备。那利果率众阴与城内胡为应,薄城鼓噪,始觉之,乃率千余人合战,城中举应那利,孝恪殊死斗,中流矢卒,子待诏亦殁。将军曹继叔进兵,复拔其城。”[2]4132“其相那利夜逸,以西突厥并国人万余来战,孝恪及子死之。王师扰,仓部郎中崔义超募兵战城中,继叔、威助击之,斩首三千级。那利败,裒亡散复振,还袭王师,继叔乘之,斩八千级。那利走,或执以诣军。”[2]6231“那利脱身走,潜引西突厥之众并其国兵万余人,袭击孝恪。孝恪营于城外,龟兹人或告之,孝恪不以为意。那利奄至,孝恪帅所部千余人将入城,那利之众已登城矣,城中降胡与之相应,共击孝恪,矢刃如雨,孝恪不能敌,将复出,死于西门。城中大扰,仓部郎中崔义超招募得二百人,卫军资财务,与龟兹战于城中,曹继叔、韩威亦营于城外,自城西北隅击之。那利经宿乃退,斩首三千余级,城中始定。后旬余日,那利复引山北龟兹万余人取都城,继叔逆击,大破之,斩首八千级。那利单骑走,龟兹人执之,以诣军门。”[3]6264“郭孝恪,太宗贞观末为安西都护,时阿史那社尔既擒龟兹王,令孝恪守之。其相那利仅以身免,潜引西突厥之众并其国兵万余人,来袭孝恪。时孝恪营于城外,有龟兹人来谓孝恪曰:‘那利,我国相,人心速归。今亡在野,必思为虞;城中之人,颇有异志。公其备之。’孝恪不以为意。那利率兵奄至,孝恪始觉,乃领部下千余人将入城,而那利之徒已登城矣。城中降胡与那利表里以击,孝恪自为前锋,力战而入。既失部分,为胡贼之所蹂躏,战于城门,中流矢而死。孝恪子待诏亦同死于阵。”[5]5280“郭孝恪为安西都护。太宗贞观二十三年,阿史那社尔既擒龟兹王,孝恪守之。龟兹相那利潜引西突厥之众并其国兵万余人,来袭孝恪。时孝恪营于城外,有龟兹人来谓孝恪曰:‘那利,我之国相,人心素归。今亡在野,必思为变;城中之人,颇有异志。公其备之。’孝恪不以为意。那利率兵奄至,孝恪始觉,乃领部下千余人将入城,而那利之徒已登城矣。城中降胡与那利表里以击,孝恪自为前锋,力战而入。既失部分,为胡贼之所蹂躏,流矢及钺斧乱下。孝恪旋顾所部,犹有数十人随之,孝恪复将出城,至西门,为胡寇所杀,孝恪子待诏亦同死于阵中。”[5]5309“其相那利仅以身免,潜引西突厥之众并其国兵万人来袭。孝恪与子待诏同死于阵,官军大扰。仓部郎中崔义超与曹继叔、韩威等击之,那利匹马而遁,寻为龟兹人所执,以诣军。”[5]11573
纵观郭孝恪任职时期的安西都护府和西突厥之间在西域主要是以战争为主,包括直接的战争和争夺附属国控制权的间接冲突,战争结局多以安西都护府的胜利而结束。总的来说,在郭孝恪任职期间安西都护府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西突厥的进攻和侵略,加强了唐朝对西域的控制,为维护边境安全和保障经济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 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4] 王溥.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 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上一篇:南水北调渠首地域文化诠释
下一篇:荆州与刘宋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