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安与丝路文化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非常荣幸,受邀到东北学术重镇——吉林大学与中文学科的老师和同学交流。今天上午参加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我已经和同学们进行了一些交流。今天下午讲一个小题目,叫“唐代长安与丝路文化”。这个题目比较时尚。但坦率地讲,这个题目我自己了解的也不是很多,又是个开放的话题,就和各位年轻的朋友一块儿来讨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有一位知名的学者叫向达,向达先生的代表作就叫《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所以我用这题目也是想向老一辈的学者致敬。
关于这个题目,我要给大家汇报的是两部分,第一部分叫“唐代长安”,第二部分叫做“丝路文化”。
“我们5个人管理5000亩土地,这并没有让我们感到忙碌,也丝毫没有影响作物的品质和产量。”Sjoerd-Jan de Lugt在会上分享道。
先说第一部分先说“唐代长安”。提到唐代长安,我们不仅要知道它是唐代的都城,而且在秦汉时期或者更早的时候,它也是都城。历来有所谓的六大古都、八大古都之说,但不管哪种叫法,都离不开长安。
教育取向的数学史研究(报告题目见表2)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别.第一类是对书籍文本的研究,例如报告38是对《数书九章》与《九章算术》中方程术的比较,报告47是对13世纪4本挪威著作的比较,报告49是对1866年一本几何著作的研究.第二类是对古代人物及思想的研究,例如报告35波雷尔(Émile Borel,1871—1956)的思想对概率教学的启示,报告39、40、48、50也都是研究人物的思想或教学实践及对现代教学的启示.第三类是以一个具体数学主题为线索进行的历史研究,如报告31是对群同构的历史研究,这类研究最可能是实际教学驱动的历史研究,与HPM中小学或大学课堂实践的关系最为直接.
首先,丝路文化涉及到交通文化,它关系道路的网络交通问题。其次,涉及到商贸,商人利用此获取利益。商人们在利益的驱使下,不辞劳苦行走在茫茫戈壁,开通了这条路线,渐渐地形成交通的网络,所以要研究丝路文化就要研究它的商贸。第三,涉及到了语言文化,我们刚才提到的回纥人的墓志,有一方墓志就是用双语写的,前面是汉语,后面是突厥语的鲁尼文字。还有就是《光明日报》的“光明讲坛”请我讲唐代文学文化。我报的题目是“李白与丝路文化”。明朝冯梦龙写过“李太白醉草吓蛮书”,有人说那是文学的笔法,只是为凸显李白才气。我却想到李白学习过哪种语言;在哪生活过;他父母在他几岁的时候把他带回带回到四川江油,也就是昌隆县;他会说哪一种外国语,是突厥语,还是粟特语?这些都涉及到语言文化,是待考证的问题。再比如玄奘,在《西游记》中,他到哪里都能进行语言交流,而且和女儿国国王还能够产生感情,两个人语言都不通怎么表达感情?所以这些诗人、僧侣的语言问题也应纳入丝路文化研究的视野中。第四,涉及宗教文化,比如佛教、祆教、景教、摩尼教以及其他宗教。第五,涉及到饮食医药,唐代波斯眼科医生就很受欢迎。第六、涉及制造文化,从丝路传进来的一些精美的器皿。第七,涉及音乐文、舞蹈、美术等文化,我们在敦煌看到的壁画和雕塑,有人说就是融入了通过丝绸之路沿线传入的希腊化艺术元素。
第一,沿着丝绸之路,与唐王朝交流往来的国家,比起前代增多。《唐六典》里边记载的有七八十个国家的名称。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既有地理形势问题,也有历史枢机的重大转变问题。今天上午我提到了一个空间叙事和历史演变的关系问题,这里面有一些是能够说清楚的,也有一些是说不清楚,甚至是无可奈何的。
这些墓志是我最近发现的。陕西夏州丝绸之路博物馆委托我做“丝路博物馆藏隋唐墓志的整理”的工作,我在看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两方回纥人的墓志,一方是回纥会宁君王的墓志,墓主叫移建勿;另外一方是天水君王墓志,墓主叫末阿波,汉名叫李秉义。这两方墓志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涉及到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史。
向沈湖补水方案:为保证沈湖正常水位,满足景观要求,灌溉期经蛇家坝干渠向沈湖补水;非灌溉期,当蛇家坝干渠水源不足时,可通过王庄洞引大运河水向沈湖补水。
首先,从地理上看,它具有适合于作为都城的地理条件,它像军事要塞一样,易守难攻。我引用《史记》中两段材料。第一段:“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以都霸。”第二段:“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长安的南边有秦岭,是天然屏障,巴蜀地区、湖北楚地要打过来都很难。东边有黄河、潼关、华山、吕梁山,构成山河阻挡,能形成很好的防卫。北边在秦汉时就修了长城,如此一来,几边都有屏障环卫。而且关中平原土地肥沃,虽然和东北大平原的肥沃程度相比有点差距,但在陕西足以称为“膏腴之地”。陕西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部分。陕北地贫瘠、经济落后,所以陕北人最羡慕的就是关中土地,平坦、肥沃,旱涝保收。早在秦汉时期,这一带就是天然的粮仓,现在我们常说四川是天府之国,但最早称为“天府”的是长安,是关中,诸位可以查一下,史学家最早把这个美称是给关中的。
其次,从堪舆学角度,长安是风水宝地。缪希雍《葬经翼》中说:“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焉。”也就是说,从整个九州的地形来看,关中极为特殊。在现在西安的北郊,如果大家乘高铁到西安,高铁站附近的地方叫龙首原,这个称呼也是有寓意的。
“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提出。李希霍芬根据自己在中国的见闻写成《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的研究成果》一书,在这部书中,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并在地图上进行标注。李希霍芬的另外一本书——《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最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被评为商务艺术馆“年度十大好书”。还有德国学者赫尔曼,他的《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沿用了李希霍芬的这个概念,而且他把这个概念再向西一直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地区。
第四,西安虽然现在是一个西北的内陆城市,可在汉唐时期是连接欧亚的交通枢纽。在唐代的时候这里已经是百万人口的城市了,另外人口的组成也很复杂,有来自各地各族的人。汉代的司马迁和班固,分别在《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地理志》里面提及长安是“五方杂厝,风俗不纯”。“五方”就是东西南北中,国际化程度高。我来吉大,住在国际交流中心,那个地方就能体现“五方杂厝”,东西南北中,有白人,有黑人,还有我们黄皮肤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聚集于此。一千多年前的长安就是这样的,唐代长安和周边洛阳包括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好多文物,比如唐三彩和各种各样胡人的俑,可见长安居住民族之多。《唐六典》里面也提到,当时和唐建立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八十多个,主要是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其中最多的亚洲的国家,所以当时唐代的影响虽不是全世界,但至少在亚洲举足轻重。
以上是长安在历史上多次被确立为都城的原因。作为皇城,经过几个朝代的修建完善,长安呈现出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第一,规模宏大。隋唐长安城从隋文帝开皇二年动工,一直到唐高宗永徽五年才完工,这个工程断断续续地持续了72年。据中国科学院隋唐长安城考古队专家们的实测得出来的数据,外郭城的东西长是九千多米,南北长是八千多米,整个面积是84.1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西安城面积的9.7倍,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现代西安城是指明代的西安府城。在当时另外一个国际大都市叫罗马,有“东罗马西长安”的说法。
长安城的规划合理,设施相对完善。整个唐代长安城分三大区块,一块叫宫城,是皇族生活区;第二块叫皇城,就是政府办公区;第三块叫外郭城,环绕着宫城和皇城的叫外郭城,整齐划一像一盘棋。再看长安城的建设。秦代的咸阳城、汉代的长安城、隋唐的长安城都有一些联系,但不是在原地层累式建起来的,而是不断地由北向东南迁徙。秦代咸阳城向南移,汉代的咸阳城比起秦代的咸阳城又朝东南移,最后到了唐代长安城。为什么出现这个情况呢?有一种说法是因为丰、镐一带饮用水水质不太好。唐时长安饮用水问题有所解决。现在西安城有个地方叫做甜水井,也说明其他地方的井水是不甜的。长安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叫“八水绕长安”,所以唐代时可以就近从秦岭取水。现在西安取用的黑河水,水质非常好。西北大学的太白校区有一年施工的时候,发现唐代清明渠的遗址,据说就是引入宫里用作饮用水的渠道。
第二,长安城的设计和周易八卦有关。隋的大兴城、唐的长安城其实一样。工程总设计师是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他利用《易经》中的八卦理论对长安城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他将龙首原和其南面六条高阜视为乾之六爻,具体安排了各种建筑物的位置。所以大明宫和太极宫都被放在最高的地方,最南边也是最低的地方,开挖了人工湖曲江。我在研究唐代私家园林时发现,除了城中的宅园、郊外的别墅园,其他的园林主要在长安城的东边、南边和西边,但北郊的园林很少。原因是大明宫、太极宫这些宫城皇城都在北边,龙首原又是皇帝的龙脉,所以这个地方是需要保护的。
(1)依据阶段梯度变化所获得爆破效果,对不同类型岩体爆破炸药单次损耗量进行分析。以爆破对岩体影响深度最小、爆破炸药量使用最少为原则,得出最佳高拱坝拱肩槽开挖爆破数值如表1所示。
第三,长安城是大唐历史的见证。唐初 “玄武门兵变”,经考证指的正是太极宫的玄武门。整个宫城有三大宫殿,分别是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太极宫是最早的那个宫殿,经历玄武门兵变之后,唐高祖就住在太极宫,唐太宗后期、武后、高宗期间,就都不愿意住在这里,所以修了东北侧的大明宫。这是太极宫的一个平面图,这是最早的一个宫,在这里边发生了好多的故事。下面就是中央机关的办公地方。这是大明宫,大明宫也与好多历史事件相关。唐代贾至有《早朝大明宫》诗,另外几个著名诗人高适、岑参还有王维就与他唱和,写下《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一组诗,内容都是写大明宫朝见皇帝的事情。这是大明宫遗址的俯拍图。现在也申报联合国物质文化遗产,包含在丝绸之路物质文化遗产里边。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遗产国内段涉及的省份有: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陕西的点里就有大明宫。这是大明宫含元殿,我们可以想象,王维那句著名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宏大气势。这是兴庆宫,唐玄宗李隆基的时候,发生过好多故事。这里有两个楼门,一个叫勤政务本楼,一个叫花萼相辉楼,花萼相辉表示五兄弟感情很好。其实统治阶级也喜欢做秀,他们想向别人展示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很好,不存在骨肉相残,不光白天在一块儿,手挽着手,晚上睡觉五个人都睡到一个大床上,盖个大被子,那个被子被称为五王被。另一个是勤政务本楼,表示皇帝在这里勤勉工作。
第四,长安城商业也相对发达。商业区分为东市和西市。这也有讲究:叫东贵西富、南虚北实。因为东边贵族、达官贵人居住的多,上朝容易,相当于现在售楼盘标榜的有学区房,办公区房。西边有大唐西市,是一个国际贸易区,从西域地区、丝绸之路沿线来的胡商就在这里进行贸易,所以这地方土豪特别多,即为“西富”。所谓的“南虚北实”指的是南边土地面积大,可是安史之乱以后,破败凋敝,慢慢就空虚了。北边因为离皇宫很近,人口稠密,地价也就高。虽在同一个城市,地价并不是一样的。
这是日本学者妹尾达彦教授画的西市想象图,他三十多次到西安,早年向史念海先生求学,后来在历史地理学方面开出了新的一派,是日本研究唐代历史地理学的一个知名度颇高的学者。这是我国谢振瓯的《唐西市图》,通过这两幅图,我们可以想象唐代西市商业的繁盛。
第五,长安城宗教文化繁荣。这是佛教的大慈恩寺、荐福寺,大慈恩寺俗称大雁塔,荐福寺俗称小雁塔。大雁塔雄浑,小雁塔秀丽,它们的高度不同,建筑风格也有区别。这是终南山脚下的楼观台,传说老子讲经经过此地。这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这是镇馆之宝,也是镇国之宝。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教派,叫聂斯脱里教派,它是唐时从叙利亚传过来的,据此可知基督教文化早在唐初传到了中国。这个碑唐初立,在中唐以后消失,宋代又一次出现,明代有人又把它转移了,有人说转移到了终南山脚下,一直到清末的时候才把它收回到碑林博物馆。明清以后,西方的传教士和旅行家到了西安,得知这块碑的事情。他们也没料到基督教传播到东方的时间竟然这么早,而且有准确的记载,于是在教皇的授意下,准备将碑运回国内,但是西安的爱国人士坚决抵制,他们又想方设法贿赂官员,可是就算买通了官员,也买不通老百姓。后来就复制了几块碑,现在罗马、梵蒂冈,都有这个碑的复制。“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宗教文化和中西文化的交流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我最近关注的另一个问题:唐代外国人在长安的居住问题。这些遣唐使,沿着丝绸之路,从海上、从陆路、从沙漠、从草原、从四面八方来到长安以后住在什么地方。过去的一般说法是在鸿胪寺与礼宾院,我最近的研究发现这个说法有点似是而非,因为鸿胪寺、礼宾院乃是中央国家机关,和外交部,中央民委一样,外交部不可能住下那么多外国人,中央民委是办公的地方,更不可能居住。其实是在另外一个地方,叫鸿胪邸舍,或者鸿胪客馆,有的书上叫鸿胪邸舍,有的叫鸿胪客馆,略有区别,鸿胪寺在唐代的朱雀街西第二街北第一坊,而鸿胪邸舍在现在的西安城的含光门外的东甜水井至四府街,这两个地方距离比较近,但不毗邻,所以我们做研究的时候,还是要注意这些细微差别。其实这是短暂的居住,就是在寓所或者是公费居住的,还有一些沿着丝绸之路来的胡商,他们住在长安城的外郭城,自己掏钱买的房子,叫私宅或私第。
活人有住所,那死去的外国人怎么埋葬?这个话题我近两年写了一些文章,做唐史研究的学者想理出一个系统来,但是我认为做不到,因为:你要发现很多的墓志,把它挖出来,证明他就埋在此地,或者明确提出他埋在什么地方,目前很难做到。但可以肯定的是:第一,在唐太宗的昭陵,我们已经发现昭陵的陪葬者不仅有汉人还有很多胡人,昭陵就位于现在的陕西礼泉县,第二,在西安的东郊、西郊都有集中的胡人墓区。我后来发现还有南郊的凤栖原,凤栖原是唐代汉人集中的墓区,但也有一些回纥人埋葬于此,已经发现了有四五方墓志。
现在我们来探讨在历史上,关中和长安、咸阳包括周边的丰、镐,不断地被选为都城的原因所在。
目前,我国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管理遵循的是事前审查原则。事前审查原则是指对转基因食品进行事前检测,对于符合安全标准的则授予其安全证书准许其上市。但由于我国的事后追踪以及评价机制不健全,一旦事前审查出现错误,在后期的大面积种植中对环境造成污染或者在销售中发生未预料到的对人体的危险,其追责就显得颇为困难。所以,健全转基因食品的追踪机制和评价机制非常必要,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几乎是一片空白。
回纥与唐王朝的历史密切联系。唐朝军队最终能把穷凶极恶的安史叛军打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与唐肃宗请回纥军队支援分不开。回纥军队的帮助对扭转战局起了关键性作用,但是,他们也提出了一些过分的要求,比如索要军粮和丝绸,还有所俘虏的叛军也要归回纥所有。后来回纥人打到洛阳和长安,滥杀无辜百姓,强抢民女。我最近看材料里边的回纥人,在长安城里无恶不作,地方官无可奈何,买东西不付钱,直接抢,抢走以后就逃到鸿胪邸舍、鸿胪宾馆,甚至还攻打鸿胪寺。所以请回纥的军队是一把双刃剑,对扭转战局确实有利,同时也后患无穷。这些情况,我们过去介绍较少,现在随着出土文物的增多,《新唐书》、《旧唐书》,特别是《资治通鉴》有详细记载,渐渐引起更多的关注。目前发现的回纥人在长安的墓志,包括我发现的这两方,一共有五方。第一方志在碑林博物馆藏,另外两方在大唐西市博物馆藏,第四方、第五方志就在我一个朋友的丝路博物馆中,他委托我整理,这是初步整理的成果。
第二部分我们来谈丝路文化。
措施二:对基坑周边进行限载,限制基坑两侧重型运输车辆通行;加强现场施工组织管理,合理组织施工节拍,形成流水作业,在具备基坑封底条件下,及时完成底板施作,负二层侧墙、中板、负一层侧墙、顶板施工紧密衔接。
刘志武突然说:“让我来对凶手进行简单的画像,第一,凶手应该是25岁以上的男性,或许是一个人,但不排除2人以上团伙作案可能。第二,会开车,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受过良好教育,心理素质好。三,其童年一定受过较大的刺激,或者在生活中遇到巨大挫折,比如其有可能是阳萎,自身肾功能存在较大问题,于是一直心存报复,容易走向极端。四,他平时看起来肯定文质彬彬的,说不定在单位还是优秀工作者。五,有独立的、偏僻的住房,不然他不能把一个人困十天而不被发现。”
首先,“丝绸之路”概念的出现。其实丝绸之路不是一个固定的称谓,比如说有人叫玉石之路,有人叫香料之路,有人叫瓷器之路,还有人叫丝瓷之路。其中玉石之路的提法,文学人类学研究专家叶舒宪先生做过阐释,他认为丝绸之路的出现比较晚,在丝绸之路之前,从东方到西方就有一条贸易大通道,只是那时候不是进行丝绸的贸易,而是进行玉石的贸易。中国有崇尚玉的传统,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可是中原地区产玉很少,很多玉来自和田,或更遥远的西域地区、中亚地区、波斯地区,所以玉石的贸易由来已久。我觉得这也是有道理的。
第三,关中人文化成,是礼乐故乡,周文化就是在这里诞生的。相较夏文化、商文化较少的积淀,周文化积淀非常深厚,而且不断向外辐射,向外传播。比如周礼的产生以及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都非常大。孔子崇拜的是周文化,他的克己复礼,复的礼就是周礼。他一生崇拜的偶像,就是周公。按现在的时尚说法,他应该是周公的骨灰级粉丝。我们现在说山东是礼仪之邦,但是礼义的故乡应该再朝前追溯,周文化和早周文化实际都是在陕西。
第二,丝绸之路的范围。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一个交通网络、贸易网络、文化网络。一般认为有陆上丝路、海上丝路、西南丝路、还有草原丝路。陆上丝路分为南路、北路、中路。海上丝绸之路也有南洋路,有西洋路。2013年,长安为起点一直到天山北路的丝绸之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报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为“一带一路”。这个“一带一路”较原来的丝绸之路范围扩大,东北、东南、西南都被列入了。另外,除了原来的丝路沿线国家,也有新发展的,比如现在的南美地区。“一带一路”强调“五通”,即政策的沟通、设施的互通、贸易的畅通、资金的融通以及民心的相通。这个“通”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狭义的物资交通的范围。
第三,丝绸之路的研究情况。其实以前中国对丝路的研究,仅仅是史料、文献的记载,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研究,我们做的并不早,国外研究颇多。英国牛津的学者彼得·弗兰科潘(Peter Frankopan),他写了一本书叫《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这本书在世界各国都有影响,有十几种翻译。中文译本刚出现,由浙江大学出版社翻译,销路很好。他的这本书第一章叫“丝绸之路”,第二章叫“信仰之路”,第三章叫“基督之路”,第四章叫“变革之路”,第五章叫“和睦之路”,第六章之后依次叫“皮毛之路”“奴隶之路”“天堂之路”“地狱之路”“死亡之路”“黄金之路”“白银之路”“西欧之路”“帝国之路”“危机之路”“战争之路”“黑金之路”“妥协之路”“小麦之路”。小麦正是沿着丝绸之路传到我国的。还有“屠杀之路”“冷战之路”“美国之路”“霸权之路”“灾难之路”“悲剧之路”,最后归结到“新丝绸之路”。他是从世界史的角度,把世界史的几千年的变革,和丝绸之路联系起来,一直联系到今天的“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日本学者森安孝夫的《丝路、游牧民与唐帝国》一书则提出从中央欧亚看丝绸之路和唐帝国。我觉得这两本书都很有特点,值得一读。
授课形式单一 对于机器人技术的授课形式目前是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以灌输式教学占据主导地位,教学过程单调死板。如对于机器人手腕讲解,教师按课本知识尽管讲解很详细,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机器人手腕的翻转、俯仰、偏转的具体位置和方向,想象不出关节的旋转角度为360°以上是怎么样的。这种单一的授课形式不能适应机器人学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远远落后于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结果是课堂上都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摆脱不了“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的状况。
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晚年在夔州写过一组诗《秋兴八首》,其中写道:“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关中长安附近一直是帝王的都城,有周的丰、镐;秦的咸阳城;汉的长安城;隋的大兴城;唐的长安城。西安人常常介绍家乡是“十三朝古都”,有人说没有十三朝,只有十一朝或者八朝、九朝,也有人说是十四朝、十五朝。我们是作为学术问题来讨论,没必要坚持一个固定的说法。
这幅图是在西安北郊出现的粟特人的墓葬,墓穴里的壁画一般比较庄严肃穆,这幅图描绘的景象显然是一个热闹的舞会,这和我们汉民族的文化特点不同。再看这个雕塑,色泽非常鲜艳,这种唐代女性的服饰就是放在今天也是非常时尚的,当时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览的时候,解说员说这就是唐代的芭比娃娃。
细化“丝路文化”这个概念,可研究的空间很大。
接下来我们来谈丝路文化对于唐代文化的影响。有几点需要关注:
历史上长安不断作为都城,从三代开始的一系列叙述,都与长安有关,可是唐以后的王朝却不再将其作为都城,宋代以后,长安在中国史的书写中,出现的频率就越来越少了,长安作为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的地位也在不断地下降,一直下降到现在,沦落为中西部的一个普通的城市,像一个没落贵族。西安有一位作家的小说中直接把这个城市叫“废都”。
第二,通过丝绸之路,移民、流动人口和内迁人口不断增加。丝绸之路作为贸易线和交通线,使得原来静态的人口发生了流动。有一些人还内迁定居,到陕西关中,甚至陕北地区。从前我们西北大学有一位副校长,他的体貌就和中亚人极度相似,鹰钩鼻子,眼睛深陷,头发卷曲。他来自陕北,但是陕北近几百年来是非常偏僻落后,不可能来一个中亚的人。那也就是说可能隋唐以来有中亚人迁居陕北。关中地区的大荔县的沙苑,曾经是给唐代皇帝养过汗血马的马场。汗血马是从丝绸之路、从西域来的名马,又被称为“天马”。关中当地人不会养,于是驯马师、养马人可能被一并带过来,他们在当地住了下来。和当地人通婚,形成人种融合。中唐的时候刘晏改革财政,要对那些外族的质子和外交官、使节进行清理整顿。这些质子和使臣听说后,几千人集聚抗议,浩浩荡荡,可见唐代长安居住的外国人之多。
第三,外来医药、音乐、舞蹈、绘画等的大量涌入,与本土融化相得益彰,形成文化繁荣局面。
第四,胡儿、胡姬、胡服、胡乐、胡食弥漫,形成了胡风,或者叫西域风。鲁迅先生提到唐人“大有胡气”,陈寅恪先生提到河北的胡化现象非常严重,安史之乱以后长安的胡化问题也很严重,有人忧心忡忡。其实胡化和汉化是不断的交融和融合,胡化永远超不过汉化,而且胡人的“汉化”不是被消灭,而是像盐与水一样融合。这种融合使得整个唐代的综合实力不断地提升扩大。
我们再来介绍几个丝路促成文化互鉴的成果个案。第一个,玄奘与《大唐西域记》。第二个,李白和丝路文化。从李白身世、李白与长安、李白交游中的胡人、李白作品中的丝路文化等方面都能说明问题。第三个,杜环与《经行记》。杜环就是中唐文人,参与了当时唐代和中亚的怛罗斯之战,这场战争一直打到了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结果大唐的军队失败了,唐王朝军士成为俘虏,留下来生活在中亚地区,他们就将纺织,养蚕,造纸,做火药的技术传到这里。在撒马尔罕,专门建了造纸厂,聘请这些打了败仗的唐朝军人去当造纸工程师,植物纤维纸就这样传到中亚地区,后来传到了西亚,土耳其,乃至欧洲,于是低成本轻便的植物纤维纸取代了欧洲人原来用的笨重造价高的羊皮纸,这对欧洲书写文化的形成有重要意义。杜环在《经行记》里记载了这些史实,这本书后来失传了。所幸的是杜环回国后把他的中亚经历讲述给族叔杜佑,杜佑记载在他的《通典》里边。第四个,日本人僧人遍照金刚编撰的《文镜秘府论》,收录了中国南北朝至中唐时期许多诗歌理论。诸如唐诗韵律的形成,格律诗的定型等问题在《文镜秘府论》里面都有保留。第五个,朝鲜崔致远的《桂苑笔耕集》,隋唐时期,日本和朝鲜半岛派出很多遣隋使和遣唐使,还有遣隋和遣唐的高僧、僧人、留学生。崔致远是其中之一,到了长安,他还参加科举考试。那时候的科举考试已经相当发达了,除了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书科、明算科。还有一个叫作宾贡科,是专门给外国人策划的科举考试。崔致远考中宾贡科进士,后来还在长安、扬州任过官职。在唐王朝呆了12年后,他回到了朝鲜,将在唐学习生活工作的经历整理出了一个集子,叫《桂苑笔耕集》。一个月以前韩国学生和工商界的几百人到西安来,他们想让我讲一下韩国文化在唐代的传播和中韩在唐代的文化交流情况,我就以崔致远为例给他们做过介绍。其实现在崔致远在韩国的地位非常高,他除了这一部文集以外还有些书法作品流传了下来。另外,韩国多个地方给他修了博物馆、纪念馆,我们在扬州也给他修了一个纪念馆。第六个,李珣的《海药本草》。李珣是波斯药材商人李沙苏的后代。他的文学作品在《全唐诗》、《花间集》里都有收录。李沙苏对于海上植物做过非常详细的记录,被李珣《海药本草》记载,这个内容又被李时珍引用,保留在《本草纲目》里边。李珣有一个妹妹叫李舜弦,美丽且有才华,在五代时期的前蜀被宫廷召为昭仪,也写过一些诗作。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在隋唐时期乃至战乱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朝廷的气度也很大,后宫的选择也比较开放。
(3)凝灰熔岩、凝灰岩铜铁矿石。该矿石中矿石矿物为磁铁矿、针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孔雀石等,脉石矿物为晶屑、玻屑等,矿石主要为细粒结构、他形晶粒结构,星点浸染状构造。
根据高考选择题的“四维”结构,我们可以按照“四审一定”法逐步展开对其的解答。“四审”包括审信息、审立意、审知识、审逻辑;一定,即针对组合题的结构进行概率判定。“四审一定”的核心是对试题中涉及的知识信息与思维逻辑指向进行清晰的认识与判断,做到“读得懂、用得上、说得清、悟得透”。
以下两段话是学者们对唐代时期关于丝绸之路和中外文化交流形成的新风气的描述。一段是美国的学者谢弗(Edward Hetzel Schafer)在《唐代的外来文明撒马尔罕的金桃》(又名《撒马尔罕的金桃》)一书中说:唐朝人追求外来物品的风气渗透了唐朝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各式各样的家庭用具上,都出现了伊朗、印度以及突厥人的画像和装饰式样。虽然说只是在八世纪时才是胡服、胡食、胡乐特别流行的时期,但实际上整个唐代都没有从崇尚外来物品的社会风气中解脱出来。”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也是唐代和宋代明代主要的区别。
对照组纳入标准:①BCVA≥0.8;②视野正常;③眼压正常;④无青光眼等眼病及家族史;⑤无眼部手术及外伤史。排除标准:①双眼SE<-6 D或>+6 D;②屈光介质混浊影响扫描图像的清晰度;③其他眼部疾病或全身系统性疾病病史;④其他视神经、视路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史。
美国的两个汉学家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评价道:“唐朝作为当时最大的帝国受到许多邻近民族的极力仿效。人类中有如此大比例的人注意中国,不仅把它视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军事帝国而且视为政治和文化的楷模,这在唐以前从未有过,以后也不曾再有。”今天的中国,被称为世界制造大国,在制造方面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但是要在政治和文化方面成为世界的楷模,我们仍然任重道远。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非常重要的动力。”有人把它概括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政策,叫做“文明互鉴”,其实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词。从文明互鉴的角度来看,唐代丝路文化的发达繁荣,给我们后代如下几点启示:第一,我们要有一种宽容、开明的态度对待外来文明;第二,要把它看作持续、长远的文化策略。第三,交流的成果是一种“双向馈赠”,即袁行霈先生在他的《中华文明史》中所述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双向馈赠”。第四,理性克制地看待宗教。第五,拿来与融化的接受模式,我们要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的办法对待外来文化,实现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有机融合。
以上就是我对于“唐代长安与丝路文化”这一话题的探讨,后面是我这个报告的参考文献,包括丝路文化研究的部分成果。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在这个领域做的研究比较微观零散,尚不成体系,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