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还乡:中国当下艺术家们的乡村建设实践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中国的乡村建设是延续了近一个世纪的运动,从“五四”肇始,近六代知识分子、青年前仆后继的“到农村去”;每一时代境况不同,但是所面临的问题几近相同,都力图改变中国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落后状况,这里有着一个代代相传的精神谱系。如今的乡村建设实践,因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而叠加了“漂泊”与“远方”的人生况味,于是“寻根”、追寻与土地精神上的联系,寻找生命底色的回归之旅,就成为当下一拨拨艺术家们的内在指引,自觉自发的背负起乡村文化建设的使命;艺术家们对于乡村文化问题的敏锐,以及参与的热情与活力,调动起各种力量形成舆论,唤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在现代民族文化的重建过程中担纲了先锋作用。

乡愁与故土

“在城市里漂泊的青年朋友呵!你们要晓得,城市上有许多罪恶,乡村里有许多的幸福……城市上的生活,几乎是鬼的生活,乡村中的活动,全是人的活动;都市的空气污浊,乡村的空气清洁。你们为何不赶紧收拾行装,清结旅债,还归你们的乡土?” [1]

总之,独立学院法学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法学教育的诸多方面。为了培养出有竞争力的法律人才,独立学院法学教育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创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合理建设教材体系,适当配备师资队伍。只有这样,独立学院法学人才培养才能凸显层级差异性,办出特色,走上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一百年前,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发出的号召,依然鼓荡在乡村理想主义者的耳旁,如今的农村仍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和理想国。

6.1 根据核密度估计法提取的商业中心在等级上与其商业发展水平具有强相关性。商业中心的核密度随着与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由城市中心圈层向外围圈层逐渐扩散,结果符合客观事实。中心城区作为城市空间发展的传统核心区域,在人口分布、交通可达性、人文环境等商业活动影响因素上具有较大的商业区位优势,仍是城市商业活动最活跃的区域。外围城区的商业中心离散地分布在行政中心,集聚规模总体偏小,且商业中心的核密度低,集聚规模存在显著差异。

[78] [美]彼得·卡赞斯坦:《国家安全的文化:世界政治中的规范与认同》,宋伟、刘铁娃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45页。

再次,农村自然环境、土地的破坏。高效率的现代种植、泛滥的农药使用,将传统的“精耕细做”与对土地的培育抛弃,一路的拦坝围堵对水系的破坏等等使得乡村环境恶化。最后,信仰与道德的缺失。社会与经济的快速转型,让农村原有的社会结构也发生变化,原有的乡约精神与风俗礼仪荡然无存,财富与权力成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因此虽然国家的经济诸多发展,农村的经济、文化、环境生态却面临着最大的挑战。

其次是农村传统经济生态的崩溃。农业时代的农村经济是完整的,自给自足的体系;顺应时节,忙时务农,农闲时兼手工艺,每个村子都有手艺人以及闲时走村转巷的小商贩满足生产生活需要,这种持续千年运转的小农经济体系随着工业化机械大生产的发展迅速瓦解;大量廉价的生活日用品涌入破坏了原有的手工业生产生态,导致传统手工业小农经济的破产绝迹,农村成了廉价商品的倾销地,集团化机械化现代化的种植以及进口等使得粮食等维持低价,土地无力负担生活,农民没有了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态,只能离开土地去城市讨生活。机械化大生产所造成的不仅是手工业的凋敝,同时也毁掉了建立于此基础上的,几千年来生机盎然的民间生活美学。

中国有着最广大的农村和最庞大的农村人口,急遽的城市化进程和社会转型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乡村正在失去千百年来从土地而生的自信与活力。首先是人口流失,土地无力承担众多的人口生计;人是主体、是农村活跃、经济建设的根本,三十多年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让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涌入城市,离开了土地,留守的是垂垂老矣的父母和孩子。

此外,从城市的维度看,在人与人以及自然环境之间的情感联系上,城市的庞大体系造成了断裂的、碎片化的生活体验,人们开始向往自然乡村中与土地的密切联系以及行走于自然天地间的意境,顺应四时,追求有机的相互联系一体的生活。乡愁,归田园居成了心灵的归属,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诗人、画家、摄影家、策展人、设计师等等不同身份背景的艺术家,从城市或国外学成归来,转身带着诸多热情扎向了广袤的农村,新一波的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催生他们的或许是对土地的眷念,或许是对多姿多彩根植于农耕的民间艺术的欣赏,又或许仅仅是乌托邦的美好理想,也许只是想“回家”,回到温情的、乡约精神存留的诸野。农村在凋敝,而“我们需要农村,农村需要我们”。

艺术复兴乡村实验

在政策的推动下,乡村建设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中国铺展开,大量各种层次和背景的知识分子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实践者的身份不仅有有艺术家个人、还有各类艺术团体、NGO组织、大学及科研机构、艺术机构等等。

从介入乡村建设的方式上看:有系统、全面扎根式的乡村建设模式;以画家孙君为代表,基于NGO背景的乡建之路,相比较其他艺术家个人,有更系统性的特点,对政府和政策的依仗和运用游刃有余,对农村问题更实际与全面,方式是接地气的,卫生、经济、生态统合一把抓,通过政府所购买的服务与设计介入乡村建设,在长期的驻点与案例工作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可复制的“乡村建设模式”。当然,从专业入手,由点及面,外力式的艺术乡村建设,是大多数艺术家介入的方式,基于主动介入和改善农村的使命,自觉背负新的社会情境下的社会担当。艺术家着手实践的角度通常是自己的专业所长,如诗歌、戏剧、策展、民艺、设计、建筑、影像、音乐民谣以及舞蹈等等,由一点深度挖掘,然后延伸至乡村精神文化的其他方面建设,带有很强的人文艺术性。

注释

参与者主体背景与出发点不一,但目标与方式都是以城市的智力反哺农村 ,用艺术的方式探索生态与人的关系,着重乡村生活美学建设。一言而之,继往开来;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对现代性的开发,活化乡村文明的基因。

1.梳理乡村文化传统与历史

对于有历史的古村落,通过查阅县志、档案材料和老人的口述来还原历史。了解村落的历史是重建乡村文化的第一步,也是对于乡村村民自信和文化家园意识培养的开始;梳理的内容包括村形态的历史演变、空间景观的发展、人口与氏族的兴衰、传统建筑、民俗活动、传统信仰。例如:艺术家渠岩在山西的“许村计划”中针对村民历史所开展的村落历史梳理,通过照片、文献展览和复原图让村民了解自己村落的千年历史,以及村落形态发展变迁的缘由,很多村民看过展后发出感叹:“原来我们的村子是凤凰形态啊!原来我们的村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是有着上千年历史文化的啊!”这些对于地方传统文化和村落基因的梳理发掘,通过展览和讲解的形式极大的促进了村民对自己村落的认可和对家园的自信。在福建开展的“蓝田计划”组的艺术家们,被邀请在壁山的丰年庆活动中设立了“寻根问祖”游戏,通过村民的对宗族村落历史事件的有奖问答游戏,让村民有意识的发掘自己的传统与历史。

2.民间艺术的抢救、保护与活化

台湾传统文化复兴与生态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早于大陆,从黄永玉四十年来对传统精耕细作的汉声,到云门舞集的传统当代性的探索,再到美浓爱乡协进会的黄蝶祭,从艺文到生态,是艺术家们几十年不间断的探索与努力。台湾已故作家钟铁民写道:“农村的发展不要再朝大众化、都市化的路子去走,农村要享有高层次、精致的生活品质,就应该设法保持农村的清纯的景观、凸显传统文化的特色。让农村永远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感情中的故乡。”[3]美浓三代人在水资源、生态、文化环境的保护上走出了别开生面的路,也留住了热爱土地对故乡饱有情感的人,让我们看到可持续的乡土文化事业。

民艺文化生态的活化是民艺复兴的目标,民间艺术的鲜活,最终体现在这片土壤中有着丰富创造力的人民身上。在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情境下,将传统民艺的技法与符号精神注入当下性,设立传统民艺传习计划,组织乡村公共文化活动,不仅让当地居民参与了艺术品制作,给作品注入了自己的创作元素,还要能在经济的角度激活,才能让民艺生根发芽,再次繁荣。

3.建筑与环境修复

所有进入乡建的实践者们都面临着老建筑的改建,每一处传统建筑都是地域的历史与文化,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通过内部的改建,适应现代生活需要,让老建筑焕发出生命,让村民意识到传统老建筑的魅力,让生活在乡土的记忆和脉络得以延续。

4.生态伦理观:改良土壤与建筑梦想

土地与环境的日益恶化影响着人身体与心灵的健康,于是一批知识分子们率先开始在农村实行自然农法,以土壤培育为主的生态有机农业成为潮流。艺术家与知识分子们践行着传统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食其食者不毁其器,食其实者不折其枝;塞其源者竭,背其本者枯”万物一源、平等、长远的传统哲学观念,使人们对于天地万物、也即对于人类自身所处的生态环境,秉持一种谦逊爱护、和谐共生的理念,治愈在现代化进程中因追寻效率与利益而破坏的牺牲的环境景观;土地的健康和生命力才能孕育出活力自信的乡土文化。

5.仪式感的重建与美感的培育

对于生活仪式感的复兴和强化,是很多艺术家们应对社会转型期间的失序、寻求再建地方自治组织空间的外在表现;信仰在这里是一种途径,培养由敬而生的自我行为的约束,还有集体的认同。如孙君在五山建立的茶坛,通过仪式化的建筑与场所行为,坚守工艺,固守传承,为以茶叶产业为主的五山地区构筑敬畏和信仰,赋予农业生活以精神文化的意义。广州的“蓝田计划”团队在考察了华南地方宗族信仰后,以祠堂旧有的宗族场所为切入点,举办实验艺术展,为整个布展及展示的过程增添仪式感;此外将信仰的脉络凝练与物的场上,为西场村的关帝庙重铸青龙偃月刀,用一系列富有象征性的仪式感维系乡村的信仰脉络。生活的仪式感是人与内心沟通的桥梁,让人体味日常生活的趣味、美感与庄重;唯有在时间的坐标系中保持生活的仪式感,才能让仪式发挥承载文化符号的功能。

画家孙君在郝堂村重修水系,大片种植荷花和紫云英来净化污水,修复土壤,在荷叶田田的池中立一座洁白的菩萨坐像,在入口处立石块刻书村名,让村子的自然环境呈现出田园农村的意境,将画家对于美感的追求实现在乡村的规划上,让美从土地自然中蕴育而出。用环境塑造人的心灵,艺术家们在介入乡村的实践中都对村民的审美教育投入了大量心血,认识传统、体味自然、将美感融入生活中。

6.精神生活、思维方式的介入

(4)安装Android设备驱动,打开Android SDK Manager,安装 Google USB Driver,最后在 Unity3D 中build场景,设置合适的参数后,发布成Android apk文件,然后下载到手机中。手机中的效果图如图5和图6所示。

7.留住乡情

城市是靠法律与规则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乡村则是人情的社会,是有温度的。这也是艺术家们为之着迷的地方。民间文化中很多东西,看起来是物,串起来的是情,情感因素非常强的活态文化(刺绣、剪纸、年俗)等等已经日渐退离村民的生产生活,这些迷人的生活细节被抹去,情感的载体不在。我们在民艺复兴与乡村建设的地图中,看到了诸多对乡土、生活、群体情感记忆的培育。

他山之石

从文化和艺术在乡村重建中的重要作用和力量看,日本是首当其冲的榜样,作为个案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为中国的艺术家提供一种艺术复兴乡村实践的成功视角;而更多的日本新村运动、人间国宝、乃至旅游产业、设计文化等等系统而全面的展示了民艺的良性生态,有着众多可待学习和研究的实践细节。

给民间艺人建立艺术档案,建立传统手工文化的档案和资料库,“包括了以物质实用为主的生产生活用品,以精神需要为主的各种艺术现象、艺术活动及艺术作品,这些民间艺术样式与民俗活动、精神信仰、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等都有密切关系,并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色。”[2]以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背景通常能系统深入地去研究各个专项民艺,以课题和项目形式开展,进行田野调查、拍摄记录、绘制出版。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潘鲁生教授进行了二三十年的民间艺术调研与抢救工作,他所主持的“手艺农村”项目,通过调研、梳理与展示,挽救濒临灭绝的民艺,让更多的人了解民间艺术的宝贵。“碧山计划”的重要发起者之一左靖教授多年驻扎徽州,出版了以乡村建设实践为主题的《碧山》系列杂志书以及《黟县百工》等民间手工艺调研系列,并在多个城市组织展览,成为当下艺术乡建工作的重要引领者。

逐渐空心化的乡村,空虚的精神生活成为一种常态,乡村社会中弥漫着的很多非健康的空气,社会的戾气在底层蔓延。艺术家们敏感于精神与心灵的问题,于是在村民精神的引导与介入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土家野夫在四川罗江县的乡村精神重建,开展教化作用的戏剧实验。还有艺术家靳勒,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叶堡乡石节子村村长,创办石节子美术馆;带领乡亲参加现代艺术展,邀请赵半狄的熊猫演出团给村里演出,举办石节子第一届电影节,在村里放置雕塑;怀报感恩乡土的心,力所能及的运用艺术的方式,使人的精神状态变的丰富健康,打开一扇窗,为乡村提供给一些物质以外的东西。

理想与责任传统与现代性

艺术,有着情感的渗透力;艺术复兴乡村,在政府政策的硬度之外,为乡村保留和激活丰富的、精神的、灵性的情感。在宏观的政策与农村面前,我们能观看到艺术家个体的思考与努力,在城乡的共生关系中完成了认知模式的转变,由探索到反思、被动到主动,观照他人他国的经验,积极寻求文化解决问题的策略与热情。我们在一个个乡村文化建设实践中感受到艺术家们的社会使命感,以及对故土故乡浓浓的眷念;艺术回溯原点,找寻来自根与土地的力量。[4]

艺术复兴乡村的种种实践和努力最终都是为了活化乡村文化生态,人是文化的载体,活化民艺生存的环境和激发民间文化的自觉状态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当传统的乡土生活飞快流逝的同时,应该再往乡村里注入什么,才是眼下最重要的;日渐凋敝的乡村,只有注入了新的经济、文化构成因素,才能建立起一种崭新而鲜活的社会生活,既得到传统土壤的滋养,又能从容的吸纳现代性。

(2)完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作为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所必须的一项基本工具,对于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进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能够高效进行,相关单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建立专项研究小组,对设备和仪器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此外,相关工作人员应下到基层参加实地考察,与养殖人员交换学习与工作的经验,对畜牧产品进行一定的了解后,再进行操作,以使设备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①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持续了一个世纪的知识分子下乡运动[J].中国合作经济,2009,(2).

在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时,我们通常会让学生完成一些锻炼动手能力的作业,其中包括手抄报。不少学生的整张报都是抄写的相关文字,缺少美感,观赏性不强。而让学生根据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配以图画就会使报面美观,而且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得到了有效的推广,不管是农业机械设备的各项技术创新,还是对农机设备的推广渠道,都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这样才能够使农业机械设备的发展得到保证,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2]潘鲁生.抢救民艺:潘鲁生民艺访谈录[M]. 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

[3]左靖.碧山02:去国还乡[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

比如在“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组织学生分组探究,给每组学生准备以下实验器材:条形磁铁(2根)、弹簧秤(2个)、试管(若干)、绳子等,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和总结实验结论.教师同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力是否可以单独的存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吗,如果是请说出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物理定律发现的过程,最后大家互相展示自己的实验和结果,效率要比演示实验好的多,帮助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4]孙君.农道:没有捷径可走的新农村之路[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许丽云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03期文献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