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A如B/X如Y”式比喻研究
“A如B/X如Y”是古代诗词中的一种比喻形式,谭汝为先生在《诗歌修辞句法与鉴赏》中称之为“连喻”(谭先生标记为“A如B/C如D”),认为它“由两个比喻成对地并列在一起,形成上四下三的音节结构,使诗句的语言流畅贯注”[1]。我们也曾发表过一篇小文章,讨论这种比喻[2]。在那篇文章中我们分析了“A如B/X如Y”式比喻的格式、节律特点、本体喻体的位置及其选用等问题。学术界研究这种比喻的成果不多。近期翻检唐诗,我们发现,唐诗中常见“A如B/X如Y”式比喻。从诗歌语言的修辞构式上看,唐诗中的“A如B/X如Y”式比喻是一种修辞构式,这一构式具有鲜明的构式特征、丰富的语用价值和突出的研究意义。
前文所引彭绍升《儒行述》中的徐枋小传,在其篇末是这样表明史源的:“《居易堂集》《苏州府志》。”是则,传主的自我人生选择,特别是诗文集中的自我抒怀和陈情,对身后为其写作传记、行状者,还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对此,徐枋本人是深信不疑的,这在其自编《居易堂集》的时候,就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自序》中,他这样说道:
一、“A如B/X如Y”式比喻形成的动因
从汉语修辞史的角度看,一种修辞格式的形成是跟汉语修辞的内在发展紧密相连的。“A如B/X如Y”式比喻是两个比喻连缀使用,构成七言诗句的形式,如“岁月如波事如梦,竟留苍翠待何人”(秦韬玉《桧树》)和“丰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岑参《走马川行》)中的“岁月如波事如梦”“风头如刀面如割”等。我们认为,“A如B/X如Y”式比喻成为一种修辞格式,依赖于汉语修辞史中比喻修辞格的演进、诗歌语言的发展和比喻功能的凸显几个基本条件。
网聊时,徐云天对吴丽藻关怀备至。渐渐,她陆续说出自己的感情生活。徐云天戏谑道:“徐河有钱,肯定有好多女孩羡慕忌妒你。你别让大鱼跑了,至少得从他身上捞几百万!”徐云天一再想诱吴丽藻说出贪心的话,拿给父亲看,让父亲幡然悔悟。然而,吴丽藻始终没表现出过度的物欲,他只得另辟蹊径。
(一)比喻辞格的演进
比喻在汉语修辞格中起源最早、发展最快、使用最频繁。比喻的演进,和比喻思维的形成、本体和喻体勾连的基本方式的确定、言语表达的需要等密切相关。《易经·系辞传》中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种“依象取类”“类万物状”的基本方法,其立足点是比喻思维。“A 如 B/X 如 Y”式比喻,“A”和“B”、“X”和“Y”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运用比喻思维“依象取类”“类万物状”而构成的。如“头白如丝面如茧,亦学少年行不返”(王建《斜路行》)中的“白白的头发”和“蚕丝”及“粗糙的脸面”和“蚕茧”之间极具相似性,这样组构的诗歌语言也极具形象性。从这一点看,“依象取类”也可以看作勾连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的一种方法。在“A如B/X如Y”式比喻中,比喻词重复出现,这既是七言诗句的需要,也是比喻修辞格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志。从我们搜集到的语料看,“A如B/X如Y”式比喻中的两个比喻词有同现情况,也有交错出现的情况,有常式,也有变式,语用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果桑是以产果为主、果叶兼用型桑树的统称,其果实桑椹具有丰富的营养和药用价值,花青素含量极高,抗氧化功效明显,具有促进造血细胞生长、降血糖、降血脂等药理作用,被卫生部列为“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名单[1,2]。桑椹除直接食用外,目前已开发出果汁饮品、桑果酒、桑果酱、桑椹膏及花青素等产品,表现出巨大的产业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3,4]。 然而在果桑产业发展过程中,桑椹菌核病来势猛、发病快,发病率高达30%~90%,有些果桑园甚至绝产[5],桑椹菌核病已成为限制果桑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诗歌语言的发展
《诗经》作为最早的汉语诗集,其诗句形式多为四言,间以杂言。《诗经》四言诗句中就已经有结构紧凑、韵律和谐的比喻连用形式,如: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金如锡,如圭如璧,……(《诗经·卫风·淇奥》)
(2)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经·小雅·天保》)
(3)如埙如篪,如璋如圭,如取如携,……(《诗经·大雅·板》)
(4)如圭如璋,……(《诗经·大雅·卷阿》)
“A如B/X如Y”式比喻中比喻词的位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两个比喻词分别居七言诗句的第二字和第六字;两个比喻词分别居七言诗句的第三字和第六字。
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构式,因而在唐代诗歌中反复出现,有的诗人更是乐于运用“A如B/X如Y”这一构式,白居易的诗歌中就经常使用,如:
(三)比喻功能的凸显
《诗经》中的“如A如B”式比喻在仅有的四个音节里包含两个比喻,无疑具有言简义丰的表达功能。“A如B/X如Y”式比喻在“如A如B”式比喻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它适应了七言诗句的句法、语义、音律的需要,在诗句形式上比“如A如B”式比喻更加灵活,不仅仅是只用“如”,还运用了其他比喻词,比喻词后所连接的喻体也有了单音节和双音节的变化。另外,由于由四言扩展到了七言,其平仄变化、音步安排也更加多样化,因而比喻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
二、“A如B/X如Y”式比喻是一种修辞构式
“修辞构式”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3-4],我们借用“修辞构式”这一术语,指构成相对固定的具有形式标记的修辞格式。修辞构式是语用心理的一种表现,修辞构式的存在,依赖于有一个既成的、得到社会认可的、有趋同价值的表达式,这个表达式具有构式的稳定性、使用的复现性和功能的特定性,它带来言语表达的丰富性和构式化,因而广大语用者乐于接受,乐于在这个表达式的基础上做出语用尝试,形成具有共同格式但又有独特的语用意旨或修辞目的的修辞构式。从这个角度看,“A如B/X如Y”式比喻是一种修辞构式。
(一)构式的稳定性
比喻是汉语辞格系统中最能显现构式特征的一个辞格,比喻中的明喻由本体、比喻词和喻体构成,本体和喻体不同类、不同质,通过内在的相似点勾连而成。“A如B/X如Y”式比喻是两个这样的形式紧密相连,且比喻词“如”等呈显性标记,融合在七言诗句中,成为一种固定的表达格式,为众多诗人所用,充分体现出修辞构式的特点。如“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韩琮《骆谷晚望》),“秦川”和“渭”(渭水)是本体,两个“如”是比喻词,“画”和“丝”是喻体,诗人把它们勾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修辞构式。“A如B/X如Y”式比喻都具有这个特点。
(二)使用的复现性
这种四言诗句中的“如A如B”的比喻连用格式,修辞功能突出,在汉语成语和惯用短语中大量存在,如: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如胶如漆、如手如足(如足如手)、如兄如弟(如弟如兄)、如痴如醉(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如火如荼等等,已经具有修辞构式的意味。唐代七言诗兴盛,七言诗句中“A如B/X如Y”式比喻,一方面继承了《诗经》四言诗句中“如A如B”式比喻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七言诗句的结构和韵律特征,如讲究平仄、注意音节分布、比喻词的位置和不同比喻词的组配等。因此可以说《诗经》四言诗句中的“如A如B”式比喻发展到唐诗七言诗句中的“A如B/X如Y”式比喻,是汉语诗歌语言发展在修辞上的表现。我们认为,这是研究汉语史、汉语修辞发展史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建筑特征有6个.由于住宅样本数据均为2017年10月间,接近2018年,所以建筑年龄为2018年减去小区建成年份.有研究表明住宅的房间数量和住宅面积成正比,房间数目和建筑面积有较强的相关性,故选用住宅面积为变量[19].徐州市属于季风性气候,朝南的户型要比其他方向通透性好,所以将朝南方向赋值为2,其他方向为1.
(5)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综上所述,复习课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思维导图在英语复习课中合理的运用,能够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加规范有序,在加强学生英语复习能力的同时能够提升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也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为了能够更好地去使用思维导图,作为一名专业的教师,应该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地提升自己,掌握好有关思维导图的技术水平,帮助学生能够在英语学习方面得到最为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6)爱君帘下唱歌人,色似芙蓉声似玉。(白居易《醉题沈子明壁》)
(7)背如龙兮颈如象,骨耸筋高脂肉壮。(白居易《八骏图》)
(8)陵园妾,颜色如花命如叶。(白居易《陵园妾》)
为促进植株旺盛生长,应少追施氮肥。5~6叶期,每公顷施尿素150千克。营养生长旺盛期勿多施氮肥,因根系有较强的固氮能力,多施氮肥易造成茎叶徒长,影响开花结荚。在现蕾时,每亩施草木灰750千克,过磷酸钙45千克,在植株旁开穴施入。结荚盛期每7~10天喷一次0.5%磷酸二氢钾液,每10~15天追一次蔬菜复合肥硫酸钾(N∶P2O5∶K2O=12∶18∶15),每亩施 22.5~30 千克。
(9)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白居易《送萧处士游黔南》)
(24)采莲朅来水无风,莲潭如镜松如龙。(鲍溶《采莲曲二首之二》)
(11)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白居易《上阳白发人》)
(三)功能的特有性
“A如B/X如Y”式比喻在七言诗句中浓缩连用两个比喻,将比喻的修辞功能集中凸显出来,以增强诗歌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如:
(12)黄昏不语不知行,鼻似烟窗耳似铛。(崔涯《嘲李端端》)
(13)羁人此夕方愁绪,心似寒灰首似蓬。(唐彦谦《萤》)
(14)山高如梯水如箭,到家早晚樱桃绽。(郑珍《望乡吟》)
(15)梅花如雪柳如丝,年去年来不自持。(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16)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李端《胡腾儿》)
例(12)用“鼻似烟窗耳似铛”把李端端鼻大耳阔的长相特征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了。例(13)“心似寒灰首似蓬”描绘了“羁人”内心愁苦、外形邋遢的形象。例(14)“山高如梯水如箭”将山高水急、思乡难归的心情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例(15)“梅花如雪柳如丝”写出了冬春之际(年来年去)特有的自然景色。例(16)“肌肤如玉鼻如锥”刻画了胡腾儿肤白如玉、鼻直如锥的形象。可以说,生动性和形象性是这一构式特有的突出功能。
三、“A如B/X如Y”式比喻的构式特征
(一)常式和变式
根据“A如B/X如Y”式比喻中两个比喻词的运用情况,我们把这种格式分为常式和变式两类。
1.常式
“A如B/X如Y”式比喻的常式是指两个比喻词都用“如”的表达式。如:
类似地, ⊇1)1).由命题2.3知,是X的一个犹豫模糊反群滤子.综上所述,是X的一个犹豫模糊闭反群滤子.
(17)薄烟如梦雨如尘,霜景晴来却胜春。(崔橹《题云梦亭》)
Sheep hurry toward winter-pasture, it will heavily snow in the winter.
(18)云萧索,田风拂拂,麦芒如彗黍如粟。(李贺《章和二年中》)
(19)文如轻罗散如发,马尾牦牛不能絜。(韦应物《棕榈蝇拂歌》)
(20)良人朝早半夜起,樱桃如珠露如水。(王建《春词》)
1.比喻词的位置
(22)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杜甫《古柏行》)
(29)安南远进红鹦鹉,色似桃花语似人。(白居易《红鹦鹉》)
(10)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居易《长恨歌》)
(25)三更雪尽寒更切,泥床如水衾如铁。(释函可《寒夜作》)
(26)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韩愈《题木居士二首之一》)
常式严格遵守“A如B/X如Y”格式,标记清晰。
2.变式
“A如B/X如Y”式比喻的变式是指比喻词不用“如”或只用一个“如”和其他比喻词组配运用的格式。
出得门来,我打着饱嗝,慢慢悠悠地往地铁站走去。过了安检,正准备刷票进站的当口,突然想起早餐好像没有付款。于是连忙跟同行的朋友打电话,电话那头说:“我没有付呀,以为你结了呢……”
①两个比喻词都不用“如”,而用“似”。如:
(27)八骏似龙人似虎,何愁飞过大漫天。(韩昭《从幸秦川过白卫献诗》)
(28)浔阳迁客为居士,身似浮云心似灰。(白居易《赠韦炼师》)
(23)我心如冰剑如雪,不能刺谗夫,使我心腐剑锋折。(韩愈《利剑》)
2016年9月,急诊药房药师自发报名,组成了由急诊药房组长担任辅导员、品管圈推动小组成员担任圈长,共8人参加的“EPA”圈。“E”代表急诊Emergency;“P”(Pharmacy)代表药品及药房;“A”(Assure)意为保证、担保,寓意为保证急诊用药安全及提供患者用药保证。自行制定圈徽和“安全用药,合理用药,健康用药”的圈呼。
(30)人情薄厚苦须臾,昔似连环今似玦。(韦应物《行路难》)
(31)碧潭深处一真人,貌似桃花体似银。(吕岩《七言》)
②两个比喻词一个用“如”,另一个用其他比喻词。如:
(32)长鬟如云衣似雾,锦茵罗荐承轻步。(刘禹锡《泰娘歌》)
(33)泛泛随波凡几里,碧莎如烟沙似砥。(李涉《春山三朅来》)
(34)和气如春清似水,漾恩波,沾渥天南道。(崔与之《贺新郎》)
(35)若为教作辽西梦,月冷如丁风似刀。(徐凝《莫愁曲》)
(36)顽云猛雨更相欺,声似虓号色如墨。(陆龟蒙《奉酬袭美苦雨见寄》)
(37)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从中国修辞史的发展看,唐诗中比喻词具有功能同化的特点,因此,“A如B/X如Y”式比喻的变式中虽然用了不同的比喻词,但只是使诗句音律上有些变化,并未改变这一修辞构式的基本语义和表达功能。
(二)比喻词的位置和诗句的音律
(21)赵国林亭二百年,绿苔如毯葛如烟。(韩琮《题青峰下孙家林亭》)
在大城市想找份工作立稳脚跟是很难的,想不到在小城市生存竞争也这么激烈。一个薪水低得不能再低的职位,竟然有十多名大学生去抢,更不要说稍微像样的工作了。我从一家招聘英语教师的辅导培训学校摔门而出,因为他们一个月仅开1200块钱工资加一点菲薄的课时费,这么低的待遇还要任课老师双休日去公共场所拉生源。我想象自己站在少年文化宫门前像出台的婊子拉客那样,腆着脸拉小学生们来参加培训,简直无法忍受。薪水再低我都忍了,准备先干着再说,唯有这拉生源的条件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我摔门而去。
①两个比喻词分别居七言诗句的第二字和第六字。如:
(38)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铜生吼。(李贺《开愁歌》)
(39)嫩似金脂飏似烟,多情浑欲拥红莲。(皮日休《木兰后池三咏·浮萍》)
(40)若为向北驱瘦马,山似寒空塞似云。(杨远源《赠从弟茂卿》)
七言诗句中第四字是“兮”,前为“A如B”后为“X如Y”,前后两个比喻词也分别居第二字和第六字。如:
(41)剑如霜兮肠如铁,出燕城兮望秦月。(李贺《白虎行》)
(42)观身理国国可济,君如心兮民如体。(白居易《骠国乐》)
(43)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白居易《紫毫笔》)
②两个比喻词分别居七言诗句的第三字和第六字。如:
(44)五陵如荠渭如带,目极千里关山春。(独狐及《雨后公超北原眺望寄高拾遗》)
(45)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白居易《隋堤柳》)
(46)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居易《长恨歌》)
(47)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如尘。(崔橹《华清宫三首之三》)
(48)冲融顿挫心使指,雄吼如风转如水。(刘禹锡《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对月,听小童吹觱篥歌》)
这两种情况表明,“A如B/X如Y”式比喻中比喻词的位置只有第一个比喻词居七言第二字和第三字的变化,第二个比喻词总居第六字,没有变化。
3) 为避免使用阶段再次发生上浮破坏,对地下车库底板进行加厚处理,或在基坑周围预留排水井,当雨季来临时,及时对基坑进行降排水,避免超过抗浮水头.
2.诗句的节律
“A如B/X如Y”式比喻由两个比喻连缀而成,七个音节(亦即七言)。从音步上看,可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四后三(4+3)的分布;第二层次:前四是2+2形式,后三是1+2形式。如: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对沿线国家都有重要的发展意义,带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的发展,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加强各国的交流与联系有助于小语种的发展,了解相关国家的文化以及借鉴其文献、文件资料不断地深入学习。
(49)黄土原上狡兔肥,犬如流电马如飞。(罗隐《题新榜》)
(50)头如镰杓尾如凿,河里搦鱼无僻错。(无名氏《村人学解嘲人语》)
(51)江流如箭月如弓,行尽三湘数夜中。(熊孺登《湘江夜泛》)
(52)露香如醉态如慵,斜压危阑草色中。(崔橹《和友人题僧院蔷薇花三首》)
例(49)“犬如流电马如飞”音步的第一层次是:犬如流电+马如飞;第二层次是:犬如+流电,马如+飞。
例(50)“头如镰杓尾如凿”音步的第一层次是:头如镰杓+尾如凿;第二层次是:头如+镰杓,尾如+凿。
例(51)“江流如箭月如弓”音步的第一层次是:江流如箭+月如弓;第二层次是:江流+如箭,月如+弓。
例(52)“露香如醉态如慵”音步的第一层次是:露香如醉+态如慵;第二层次是:露香+如醉,态如+慵。
由于“A如B/X如Y”式比喻中第一个比喻词在七言诗句中有位置上居第二字和第三字的不同,因而在音步的第二层次中所处的位置也相应地有变化。例(49)和例(50)的第一个比喻词“如”后是双音节词语,因而“如”在音步上与前面的单音节词粘凝,形成2+2的节律;例(51)和例(52)的第一个比喻词“如”后是单音节词,因而“如”在音步上与后面的单音节词粘凝,形成2+2的节律。可见,虽然总的节律不变,但比喻词的不同位置影响诗句内部词语粘凝方式不同。
四、“A如B/X如Y”式比喻中喻体的选择
探讨“A如B/X如Y”式比喻在喻体的选择方面的情形,主要是弄清其中“A”和“B”的关系及“X”和“Y”的关系(即本体和喻体的关系)。“A”和“B”的关系是这个构式的前半截中(即第一个比喻)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我们称为构式前件,它是这个构式的导引部分。“X”和“Y”的关系是这个构式的后半截(即第二个比喻)中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是构式后件,亦即这个构式的后续部分。如“头角苍浪声似钟,貌如冰雪骨如松”(吕岩《七言》)中,前半截“貌如冰雪”是第一个比喻,是从“貌”(外在形象)上设喻,由此引出后半截(即第二个比喻);“骨如松”,是从“骨”(内在精神)上设喻,是后续部分,二者之间有一定的逻辑联系。仅从“A”和“B”的关系、“X”和“Y”的关系看,唐人选择喻体有一定的“套路”,即“诗有物象比”。多年前,我们曾在《“诗有物象比”说辨》[5]一文中做过评述,这里不再赘述。总的说来,唐人设喻,选择喻体,有创新,也有程式化的东西。如“草如茵”在“A如B/X如Y”式比喻中就用得很多。如:
(53)暖云如粉草如茵,独步长堤不见人。(杜牧《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
(54)潮去潮来洲渚春,山花如绣草如茵。(杜牧《寄桐江隐者》)
(55)早晚高台更同醉,绿萝如帐草如茵。(许浑《移摄太平寄前李明府》)
“草如茵”确实是一个好的比喻,在“A如B/X如Y”式比喻中作为后续比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如果大家都这么用,也就变成“俗套”了。我们认为,修辞构式既有一定形式的制约,又必须在内容上有所创新。“A如B/X如Y”式比喻创新的关键是喻体选择上的创新。
还有“马如龙”:
(56)车如流水马如龙,仙史高台十二重。(苏颋《夜宴安乐公主新宅》)
(57)车如雷兮马如龙,鬼神辟易不敢害。(李咸用《富贵曲》)
同前面“草如茵”一样,用多了,就没有新意了。
这里有必要说说“A”和“X”、“B”和“Y”的关系,即“A如B/X如Y”式比喻中两个本体之间的关系和两个喻体之间的关系。从词语的语义范畴上看,“A”与“X”是同类范畴的词语,“B”与“Y”也一定是同类范畴的词语。如:
(58)齿如冰雪发如黳,八百年来醉似泥。(韩偓《赠孙仁本尊师》)
(59)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杜牧《沈下贤》)
(60)君不见少年头上如云发,少壮如云老如雪。(顾况《行路难》三首)
例(58)中“齿”和“发”都是人体头部的组成部分,语义范畴属于一类,“冰雪”和“黳”(一白一黑)语义范畴也属一类。例(59)中“水”和“月”都是自然景物,语义范畴属于一类,“环佩”(一种服饰)和“襟”也属一类。例(60)“少”和“老”语义范畴属于一类,“云”和“雪”语义范畴也属于一类。这种对应关系正好显示出“A如B/X如Y”式比喻在喻体选择方面的特点。
如果从词语意义的抽象和具体上看,可分四类:
第一类:A、X、B、Y都具体,即以具体的事物比喻具体的事物。如:
(61)应怕碧岩岩下水,浮藤如线月如钩。(来鹄《游鱼》)
(62)马娇如练缨如火,瑟瑟阴中步步嘶。(成彦雄《柳枝辞九首》)
(63)野出西垣步步迟,秋光如水雨如丝。(徐铉《秋日雨中》)
例(61)中的“浮藤”“线”“月”“钩”,例(62)中的“马”“练”“缨”“火”,例(63)中的“秋光”“水”“雨”“丝”,它们分别担任本体和喻体,形成以具体比喻具体的比喻形式。
第二类:A和X抽象,B和Y具体,即以具体喻抽象。如:
(64)野人药瓢天下绝,全如浑金割如月。(皎然《答韦山人隐起龙文药瓢歌》)
(65)始自西河及三辅,荐食如蚕飞似雨。(白居易《捕蝗》)
(66)红似燕支腻如粉,伤心好物不须臾。(白居易《题木莲树三绝句》)
例(64)中的“全”和“割”抽象,“浑金”和“月”具;例(65)中的“荐食”和“飞”抽象,“蚕”和“雨”具体;例(66)中“红”和“腻”抽象,“燕支”(草名)和“粉”具体。显然,这几例都是以具体喻抽象。
第三类:A、X具体,B、Y抽象,即本体具体,喻体不具体。如:
(67)羽毛如剪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张籍《朱鹭》)
(68)蒲如交剑风如薰,劳劳胡燕怨酣春。(李贺《十二月乐辞十三首之二月》)
例(67)中“羽毛”和“色”具体,“剪”和“染”不具体;例(68)中的“蒲”和“风”具体,“交剑”和“薰”(同“熏”)不具体。这两例都是用不具体喻具体。
第四类:A、X、B、Y都抽象,即本体和喻体都比较抽象。如:
(69)黄巾丝挂粉墙头,动似颠狂静似愁。(姚合《杨柳枝词五首》)
例(69)“动”和“静”都比较抽象,“癫狂”和“愁”也比较抽象,这种以抽象喻抽象的例子在“A如B/X如Y”式比喻中极少。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A如B/X如Y”式比喻中喻体的选择是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充分显示出唐诗语言艺术的精湛和高超。
五、余 论
唐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唐诗中的“A如B/X如Y”式比喻是一种具有特殊语用功能的修辞构式,这一构式在唐以后的诗歌语言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如:
(70)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宋 欧阳修《阮郎归》)
(71)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宋 苏轼《南堂》)
(72)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宋 黄庭坚《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
(73)燕京女儿十六七,颜如花红眼如漆。(元 萨都剌《燕姬曲》)
(74)春虚寒丽石门泉,远似虹蜺近若烟。(明 汤显祖《石门泉》
(75)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清 纪昀《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二首》)
唐以后,宋、元、明、清的文人诗词里都有“A如B/X如Y”式比喻的用例,可见这一修辞构式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从修辞构式上研究唐诗中的“A如B/X如Y”式比喻是一种尝试,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一方面从汉语修辞史的角度看,比喻作为汉语修辞格中最常用的辞格,其发展演变的情形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唐诗中“A如B/X如Y”式比喻的形成既有诗歌语言内在的发展规律,也有比喻辞格自身的演变特征。另一方面,研究汉语修辞史,除了做一些宏观的梳理之外,还必须做微观的解剖工作。研究汉语辞格的发展演变,应该从每一个辞格及其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形式等入手,真正弄清它们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6]
参考文献:
[1]谭汝为.诗歌修辞句法与鉴赏[M].澳门:澳门语言学会,2003.
[2]冯广艺,何婷婷.古代诗词中的“A如B/X如Y”式比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2).
[3]刘大为.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上、下[J].当代修辞学,2010(3-4).
[4]陆俭明.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J].当代修辞学,2016(1).
[5]晓义.“诗有物象比”说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6]冯广艺.论唐代五、七言诗对仗式比喻中的比喻词“疑”[J].湖北社会科学,2016(12).
下一篇:江汉大学荣誉驻校诗人洛夫先生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