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现实境遇与模式建构
以云计算、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依托,建构信息化、国际化、多元化的新型行业链条,已成为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途径。教师信息素养是一般信息素养、专业信息素养以及职业信息素养的整合,从一般意义来讲,主要指教师应该具有的在信息方面的素养,具体包括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等方面的内容[1]。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直接接触者,其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较为薄弱的民族地区,教师的信息素养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2]。研究当前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困境,为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提供可借鉴的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又能推动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而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能够带动民族地区文化、经济等的发展,是维持民族间稳定与和谐关系的有效举措。因而,对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目前,研究者对此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及其现状研究等。有研究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水平,能够更好地开展双语教学,能够收集到更多有助于教学的优质资源,能够帮助教师通过网络平台主动学习[3][4]。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未来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新思路与新模式[5]。有学者就当下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要依托专门的政策体系,应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升民族地区教师的信息素养,同时,在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过程中体现多元文化理念[6]。现有研究对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但现有研究更多的是对当下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重要性方面的研究,未能深入探究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主要模式,也较少涉及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可操作性建议与策略。因此,本研究拟从当前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存在的现实困境入手,力图深入剖析造成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现实困境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构和整合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模式,为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和提升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提供可行路径。
一、 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必然趋势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领域对信息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关乎民族地区信息素养人才的培养,关乎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关乎教师终身化学习的实现,因而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信息素养人才的前提条件
哈佛大学教授加里·金(Gary King)认为:“这是一场庞大的数据资源革命,各个领域都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是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的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7]加里·金提出的“这种进程”是指大数据时代下各行各业技术发展与创新的进程。随着云计算、无人刷脸机、远程控制技术等逐渐走进大众生活的角角落落,以信息技术为中心、以高端数据调控为核心、以无纸化办公系统为特色的产业成为新时代的主题。经济的增长、文化的传播、医疗系统的完善,以及政府办公流程的精简,都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而对大数据平台的应用则要依靠具有高水平信息素养的人才,社会的进步需要高信息素养的人才,这是时代的选择。
少数民族学生是推动未来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水平的少数民族学生,意义重大。教师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直接力量,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一个有着高水平信息素养的民族地区教师,是发展少数民族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是培养高信息素养水平人才的前提条件。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89年,但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始较晚,直到21世纪初才在民族地区开展起来,同时又受到地理环境、资金与资源的限制,致使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进程缓慢。以新疆、西藏为代表的民族地区是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硬件设备的缺失、培训人员的缺位、教师重视程度的缺乏,致使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处于低水平状态,具体表现为大部分教师不会熟练使用计算机,不会使用多媒体进行授课等[8]。总体而言,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具有起步晚、基础差、速度慢等外在特点。在此背景下,为培养信息化人才,有必要提升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水平。
(二)推进民族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障
阿尔诺的父亲出现了一系列老年痴呆的症状:性情孤僻,言行混乱,任性固执,他把儿子唤成自己的兄弟,把兄弟唤成自己的叔父;每到黄昏他都吵着要回家,哪怕他一步也没离开自己家。当家人忍无可忍把他拖到大门口,要他念出自家的门牌号码时,他惊奇地说:“是谁偷了我家的门牌钉在这里?”
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是民族教育发展的前提与保障,也是加快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高水平教育信息化的完成需要较高信息素养水平的教师作为支持,因而提升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至关重要,是推进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根本保障。民族地区不同于内地,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与挑战,民族地区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直接执行者,更肩负着巨大的重任。为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进程,实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完成,民族地区教师只有不断变革与更新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为教育信息化贡献一分力量。
(三)实现教师终身化学习的有力后盾
以网络、大数据为支撑的学习平台,给学习者提供了可重复、易选择、无时空限制的再教育。因此,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者群体中引起了强烈回应,尤其是一些国外先进学习平台,备受学习者的青睐[10]。譬如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学生课下观看教师提前录制好的教学视频主动学习知识,课上与教师一起解决作业和难点问题,打破了教师课上教、学生课下学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中国教师也以此为范例进行了尝试。又如2008年MOOC(Massive Open Online)在美国诞生以来就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我国从2009年首单MOOC课程上线至今已占据了大部分的线上课程市场,2012年MOOC课程世界总量超过两千万,到达了发展的顶峰[11]。MOOC在中国的发展是我国与国际教育信息化接轨的表现,也是我国对未来学习模式转型的准确把握。再如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作为一种小型的私播课堂,是针对特定人群开放的私密网络课程[12],其在本质上是MOOC的深化,随着近几年自媒体的兴起,SPOC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与适用。
当下民族地区教师虽然有一定的信息能力,但整体上现有的信息能力还比较有限。首先,教师对信息资源获取的能力有限,大部分教师只能利用网络进行简单的信息检索,而对信息资源的挖掘与深度检索束手无策,阻碍了教师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其次,教师分析与加工信息的能力较弱。一般情况下,教师直接将搜集到的信息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与实践中,很少有教师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与整理,这不利于教师对信息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再次,教师对现有信息资源的运用能力也是比较差的。大部分情况下教师所持有与检索到的资源,对于某阶段的信息化教学是比较充足的,但教师对信息的利用率较低,大部分资源被搁置。最后,民族地区教师创造与再生信息的能力十分欠缺。对信息资源利用的最高境界是创造与再生信息资源,这种能力是教师高信息素养的标配。目前,民族地区教师创造与再生信息的能力较差,不能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创造或改造出新的资源。民族地区教师有限的信息能力,致使大部分教师信息收集受阻、信息利用率低,诸如此类的问题迫使教师在实际教学与学习中困难重重,影响了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二、 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现实境遇
由于民族地区地理环境与语言的特殊性,使得民族地区教师与内地教师相比,其对抽象信息知识的了解、对先进技术的探索等方面存在着差距。教师信息意识是教师对信息资源的敏感意识,包括对信息资源的重要程度、对高端信息技术的了解与使用意识、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意识,以及信息可靠性的意识和信息安全的意识等[13]。教师的信息意识是形成信息素养的前提。教师只有首先意识到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及信息平台的重要性,才会主动学习并将所学应用于教学中,才能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一)信息意识薄弱致使动力不足
提升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既是民族地区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前提,也是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更是民族地区教师终身化学习的保障。分析现阶段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的现实困境,是为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扫清障碍,并为建构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模式做好充分准备。
淑芬锡伯风情农家乐由当地农户于2013年创办,是察布查尔县孙扎齐乡众多农家乐的一个缩影。该农家乐地处锡伯民俗博物馆旁,很多游客参观完博物馆时都会来到这里感受锡伯族的特色农家小院。
民族地区教师经历了从流动的牧区学校到数字化校园的转变,只有树立对信息的敏感意识,才能适应当下教育发展的步伐,但目前民族地区教师在此方面还有待改进。首先,民族地区教师还未认识到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不能明确自己专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资源作支持,也缺乏积极学习有关信息知识与信息技能的主动意识。其次,教育信息化的实现需要技术的支撑,但民族地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与掌握还不是很到位。如Web2.0、移动科技及新媒体等是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技术,民族地区教师要知道这些前沿的数字资源有何用处,更要有主动去学习、研究的意识[14]。再者,民族地区教师对信息资源的运用意识较差。教师对信息的掌握与谙熟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体现出来,一定程度上的改造与再创造,更能凸显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并能促进信息化课堂的实现。最后,民族地区教师对信息资源的安全意识较差,一般情况下不经考证直接使用检索到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无效或者恶意信息的传播。民族地区教师较弱的信息意识,阻碍了教师自身、学校及学生等对先进信息技术、信息平台、信息资源等的探索动力与使用动力。因而,“互联网+”时代要实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要培养信息化人才,教师须加强自身的信息意识,这是提升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的一个难点。
(二)信息知识匮乏制约表征过程
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安装和配备硬件设施,引进新的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民族地区学校虽然都配有计算机领域的技术人员,但教师是运用和操作多媒体设备的第一人,掌握此方面的知识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对信息知识的掌握是信息素养的基础。信息知识掌握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对有关信息文化知识的掌握;二是对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了解,如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以及有关计算机的专业名词等;三是对有关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的熟知,如上网查阅资料的方法等[15]。掌握必要的信息知识是教师开展信息化课堂的第一步,有助于教师熟练操作信息工具,在设备或仪器出现问题时,教师也能根据理论知识应对紧急情况[16]。
建立提升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的集中培训模式,可以从以下三个环节入手。首先,政府在资金与政策上给予支持,在高校建立培训基地,同时,民族地区学校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进行评价,将教师分为短期培训群体和长期培训群体。其次,高校利用每年的寒暑假期开设培训课程,民族地区教师进行报名与课程选择。最后,高校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结业分析,将有关情况反馈给政府与民族地区学校。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关政策与规定,学校再依据培训结果对教师进行重新定位,确定下一轮培训的教师(如图1所示)。集中培训模式需要依靠政府、高校与学校共同的力量,利用三位一体的反馈与调节机制,系统提升民族地区教师的信息素养。
今年10月22日,中证协首次披露该项资管计划,并表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集合资产管理计划遵照统一组织、分散决策原则设立”,首次由11家证券公司达成意向出资设立母资管计划,作为引导资金支持各家证券公司分别设立若干子资管计划,吸引银行、保险、国有企业和政府平台等资金投资,形成1000亿元总规模的资管计划,专项用于帮助有发展前景的上市公司纾解股权质押困难。
目前,民族地区教师对信息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首先,民族地区教师对信息文化知识了解较少。教师对信息发展的历史、信息技术的革新历程、信息背后蕴含的文化渊源等知之甚少,体现了教师对信息文化知识的欠缺。其次,民族地区教师只知某种信息技术,不知其背后的原理支持。如对“同步式课堂”的技术原理、“MOOC课堂”的操作流程等不甚了解。最后,民族地区教师对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还有待提升。如对一些教学软件与网络平台操作使用的陈述性知识的掌握,对一些计算机操作的快捷键和信息检索知识的掌握等还须加强。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知识的匮乏,致使教师信息知识储备不足,相应地,教师头脑中建构的有关信息的图式也就比较少,从而制约了教师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及信息传播等的主动表征过程,间接干扰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三)信息能力有限阻碍实践应用
教师信息能力是教师熟练操作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它是教师信息素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具体是指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获取的能力,例如搜集、选择和检索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比如理解、整合及批判信息的能力;运用信息的能力,即能够将所搜集到的信息运用到学习或工作中;创造和生成信息的能力,是在对信息的了解和综合之后,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改造和创造信息的能力[17]。民族地区计算机教育的普及较晚,大部分教师对计算机的操作比较生疏,先进的教学设备与数字化教学平台也少有接触,因此提升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和教师的信息能力至关重要。
除翻转课堂、MOOC、SPOC以外,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数字化学习平台进入公众的视野。对民族地区的教师来说,较高的信息素养水平是实现教师终身化学习的有力后盾,先进技术给民族地区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福音,也是教师终身化学习的实现途径。民族地区教师将教师身份转变为终身学习者,是新时代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民族地区教师要想突破现已存在的差距,就必须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把自己放在学习者的位置,不断提升自我。然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也给学习者带来了挑战,尤其是一些前端技术的运用,对学习者的信息素养要求较高。一方面,学习者面临着无技术指导人员的现状,另一方面,在线学习者需要从大数据库中挑选自己适用的资源,这对学习者的信息素养是一种考验。因而,为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为了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民族地区教师有必要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水平。
目前,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有不少学校为了鼓励教师参与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建立了教育信息化奖励机制,考核成绩突出者还能得到额外奖励和补助,出现了教师为创先进而抄袭他人作品,以及不经他人允许盗用资源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此类现象,说明民族地区教师在这方面还缺乏一定的道德意识,对信息的使用与传播还未形成法制化观念,忽视了法律法规对他人的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保护等相关规定,使得信息道德在信息素养中占比较低。民族地区教师信息道德的缺失加剧了信息使用的违法现象,与理想的信息传播方式形成冲突,也抵触了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渗透社会伦理道德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提升。
21世纪初,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最先在新疆实施开展,2002年新疆全面启动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卫星宽带网、电信网和互联网为依托的远程教育走进了农村中小学校园[9]。然而,受科技发展和地理环境的限制,以及技术人员的缺乏,致使大批的多媒体设备成为摆设,许多计算机教室利用率为零。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为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先后印发了有关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文件,如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与其他四厅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内蒙古自治区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先后颁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信息化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自治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督导评估工作实施方案(2016-2020年)》等文件,同时进一步提出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与教育信息化的任务。
(四)信息道德缺失抵牾伦理渗透
教师信息素养中的信息道德,主要是指教师在信息的获得和传播过程中要遵守法律、遵守社会伦理道德等[18]。换言之,教师信息道德就是指教师在信息资源的获得和使用中应遵守法律,辨别信息真假,以高尚的品质维护信息资源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等。信息道德作为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信息使用者都应该遵守的准则。
工具紧随调整画笔与渐变滤镜其后,是Camera Raw三大局部调整工具中最晚出现的一个,在Lightroom的调整照片模块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它。我们可以使用它对画面中的圆形局部来进行调整,和Camera Raw中的所有调整设置一样,其所有效果均以非破坏性操作的形式进行,可以随时编辑修改。
三、 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模式建构
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首先需要化解现阶段提升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的现实困境。为破解提升教师信息素养面临的亟待问题,试图从政府、学校及社会视域建构四种培训模式,并对各种模式的开展进行实践性分析。通过对四种模式的建构,以期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提供可行路径。
以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为评价标准,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可用于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分析土壤环境质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具体分级指标为:P综≤0.7,土壤环境质量处于清洁安全状态;P综 3为重度污染。
性质 如图2,矩形OABC中,E、D分别在AB、BC上,点B′是点B关于直线DE的对称点,且点B′落在边OC上.
(一)“以汉带民”: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集中型培训模式
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是实现民族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也是我国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前提,因而,提升民族地区教师的信息素养应汇集各方力量,共同协助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以汉带民”,是指以汉族教师的信息素养带动少数民族教师的信息素养,以政府支持为先导,以内地高校培训为依托,以针对性训练为方式,进行集中培训,通过高校培训的形式唤起少数民族教师本身对信息知识的主动建构,以提升民族地区教师的信息素养。少数民族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集中培训模式,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式的培训模式,除对民族地区教师进行集体授课或集体活动之外,更加强调少数民族教师自我建构与主动掌握信息知识的过程。
漂泊无定的怅惘之情和对悲苦人生的深沉感触,使得诗人无限怀念早年在家乡隐居的快乐生活。马戴对故乡有着婴儿般的眷念,在外羁旅,仕举不第使得诗人无时无刻都想回到家乡的怀抱。在路上逢家乡故人,相思之泪奔涌而下,《岐阳逢曲阳故人话旧》:“客泪翻岐下,乡心落海湄。”[5]虽极尽夸张,客居他乡之泪飞翻岐阳山下,但足可见诗人一派赤诚,乡心归向东海之滨的曲阳之切。
图1:集中型培训模式
(二)以老带新:基于“掌握学习理论”的分散型师徒模式
师徒制模式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是瑞士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学生以“学徒”的身份跟随在某方面比较熟练的从业者进行实践练习,一年或两年的实习结束后就可以进入工作岗位。将“师徒制”模式引入到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上,发挥“师徒制”的实践性,是提升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以老带新”,是指在学校系统内借助优秀教师的力量提升新教师的信息素养,在此基础上,结合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建构“分散型师徒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个人配对的师徒形式进行与开展,在实际教学中施以影响,通过教师的学习与反思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并倡导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借助他人的帮助与指导,自我反思与实践,以达到掌握信息技术的目的。
民族地区学校的“师”从何而来?一种途径是请内地的教师来民族地区学校担任指导员,指导民族地区教师信息技术的运用,帮助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另一种途径是采用定期轮换制,在民族地区学校间交换师资,不同教师对信息知识与信息技能的掌握情况不一,派遣本校优秀教师担任其他学校的“师”,其他学校的优秀师资也可以流动到本校。通过定期开展讲座和专题报告的形式给学校教师普及信息知识与技能,通过观课、评课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教师存在的不足,给予教师技术与技能上的指导,通过以“师”为主持人建立调研团队,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信息素养。如果“师”数量充足,可以实行“一对一”或“一对二”的跟进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19]。融合学习、教学、科研为一体,增加教师的信息知识,增强教师的信息技能,加强教师的信息意识,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三)以生带师:基于“双主理论”的互动型翻转模式
“以生带师”是一种互动性模式,它的建构以“双主理论”为依据,即认为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相互转换,通过学生影响教师,教师开展教学影响学生的交互式方式,建立“互动型翻转模式”。该模式同“翻转课堂”的理念一样,意图通过交换角色实现师生之间的共同进步[20],其关键在于师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给教师教,教师向学生学,师生之间互相学习。目前,民族地区学校都已开设了计算机课程,民族地区学生也能接触到先进的信息技术,学生正处于学习的最佳年龄段,学习新东西的能力要比教师强。教师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搜集资源的方法、处理信息的方法,以及PPT制作的技巧等都是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的。
具体来说,通过组织小组完成分配任务的形式,提升小组成员的整体信息素养,同时小组的成果反过来又可以给其他学生或教师提供灵感,推动学生与教师的共同进步,共同提升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N个学生所知道的信息知识集聚起来远远超过1个教师,翻转教师与学生的身份,教师可以向学生学,学生可以把知道的教给老师。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不仅是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更要靠全校师生与领导的共同付出。该模式成本低、易操作,以一种新的理念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但该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起好带头作用,组织学生经营好信息化课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提升自我的信息素养。
(四)以少带多: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智慧型学习模式
“混合学习理论”又被称作“没有围墙的大学”,是伴随信息技术网络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学习理论,认为当下的学习可以突破学校教学与家庭自学的藩篱,寻求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持的在线学习方式[21]。基于“混合学习理论”建构的智慧型学习模式,是以网络化学习平台为途径,以在线课程为内容,以教师主动学习为方式,通过学习与观看优秀教师教学视频与技术专家理论讲解视频而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模式。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会学习的人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一个会学习的教师才能站在教育的前端。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同样需要教师的主动性学习,尤其是对信息知识的学习,先进技术技能的学习。网络化平台为民族地区教师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提供了途径。智慧型学习模式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习者依靠网络化资源,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匹配的信息化课程,以达到提升自我信息素养的效果。
图2:智慧型学习模式
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习者,不仅能加速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速度,也推进了整体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深度化水平。实施智慧型学习模式,一方面,以学校范围内的集中学习为组织方式,就教师在信息化课堂开展中呈现的共同问题为目的,安排教师进行统一在线学习,学习结束后,对教师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以教师的个别学习为主,民族地区教师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比如对信息知识的掌握不到位,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此方面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对信息技能不熟练,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来学习。通过智慧型学习模式,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优秀教师或专家、名师等就能与民族地区教师衔接起来,依靠个别学习方式可以解决教师差异性的问题,而集中学习方式可以破解教师的共性问题(如图2所示)。但这种以少量“名师”带动广大“民族地区教育”信息素养的智慧型自主学习模式,对教师自律意识有较高的要求,民族地区教师应克服自身不足,把握好现有资源,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
图3:整合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四种提升模式不是相互对立的,在交互系统内对四种模式的整合能够产生更大的功效。以政府视域为代表的培训模式、以学校视域为代表的师徒制与翻转制模式、以社会视域为代表的智慧型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如图3所示)。当政府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越大,社会信息资源开放程度与信息安全程度就越大,当学校教师的努力程度与重视程度越大,民族地区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就会越高。在学校、政府、社会的交互系统中,缺少任何一方都无法实现教师信息素养的直线式上升,三种力量的最大化才能实现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最大化,四种模式的整合实际上是三种视域的叠加,是为寻找一股合力,只有当学校、政府、社会一致达到坐标轴的最高点时,民族地区教师的信息素养才会直线式上升,并抵达较高点。
总之,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是时代前进的要求,是民族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民族地区教师成长的关键。在教育信息化稳步推进的“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符合当下的客观实际,它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教育的选择,更是教师的心声。针对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的新要求所构建的四种提升模式,每种模式的实施都是一种尝试,其目的是提升民族地区教师的信息素养。模式的建构与整合是为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提供可行路径,模式践行才是本质,希冀以一种自我成长为中心,以他者辅助为重点的方式,渐进式提升民族地区教师的信息素养。
彩排演出时,整个帮腔团队和乐队的精神面貌就令人难忘。不仅领唱和鼓师,每个成员都极为专注,因专注而投入,因投入而自信,因自信而从容。俨然是这部作品无可或缺的重要一角。这,也许只能用“道之所在”的感召力来解释吧。
参考文献:
[1] 罗军兵.实践取向视野下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特殊素养提升研究——基于云南省G县的教育考察[J].民族教育研究,2017(6).
[2] 杨改学.少数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引发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9(8).
[3] 张红艳,杨建红.民族杂居区不同民族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5).
[4] 李静.浅议少数民族高等院校信息素养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10(3).
[5] 杨改学,古丽娜·玉素甫.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思路[J].电化教育研究,2013(9).
[6] 刘鹂,马建华.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5).
[7] 朱剑.大数据之于学术评价:机遇抑或陷阱?——兼论学术评价的“分裂”[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4).
[8] 杨方琦,杨晓宏.我国民族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
[9] 罗锋.新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探索与展望[J].中国民族教育,2017(Z1).
[10] 胡滨,李婕.“互联网+教育”中国化的行与思[J].重庆高教研究,2018(2).
[11] 王永固,张庆.MOOC:特征与学习机制[J].教育研究,2014(9).
[12] 贺斌,曹阳.SPOC:基于MOOC的教学流程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3).
[13] 陈梅,贾海鹰.内蒙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实践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1(2).
[14] 杨改学,胡俊杰.教育信息化对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14(9).
[15] 王依杉.从“守夜人”到“撞钟者”——“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及其提升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17(6).
[16] 刘芸,张淑珍,郝蓉蓉.我国综合性大学钢琴表演人才培养体系中教师素养问题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0(6).
[17] 王飞,杨满福.“技术热衷者”抑或“技术怀疑者”——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要辨识的基本问题[J].重庆高教研究,2015(6).
[18] 王轶,石纬林,崔艳辉.“互联网+”时代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3).
[19] 郭红霞.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其养成[J].中国电化教育,2012(5).
[20] 徐碧波,李添,石希.MOOC、翻转课堂和SPOC的学习动机分析及其教育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7(9).
[21] 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