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青花瓷》词意与中国文人画中古典主义情怀的共通性
由方文山作词,周杰伦作曲的《青花瓷》时长4分钟,该歌曲收录在周杰伦2007年的专辑《我很忙》之中,歌词以借喻的手法给青花瓷以拟人、比喻、夸张、反复、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紧扣牡丹、仕女、汉隶、花青、泼墨等中国画传统语汇营造了一种若隐若现、形意相随的大泼墨意境。仅仅400来字的歌词诠释了水墨画韵味向青花瓷图式历史恒远性上的转换,这是宣纸上被物化的文化与“素胚勾勒”的“青花”在中国画传统精神上的两相印照,这里有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文人画结构暗示,蕴含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词意。
■《青花瓷》里的中国文人画意境
首先,就中国文人画而言,董其昌在《容台别集》中提到“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他以严肃的态度推出了影响中国画发展的绝世画论,即“南北宗论”。而王维(字摩诘)则是“文人之画”的创始人,他早年进士及第,其后官至尚书右丞,看透官场百态,因厌世,便归隐山林。绘画提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作品以文笔入画,以淡泊恬静的追求营造虚静无为、平淡天真的意境,着力于消散温润的笔墨效果。所以《青花瓷》以青花加瓷的形式传达了文化与文物的有效结合,通过青花所用的花青色规避了色彩的纷杂,因为“五色令人目盲(老子语)”。在素以为绚的色调中暗合了“黑白为天下式”的哲学观,一时间浓淡相生的线形符号在笔锋间赋予了瓷器以儒、道两家文化的灵魂。
其次,文人画虽“逸笔草草”却承载着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开篇中提出的宗旨即“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社会功效。《青花瓷》对古典主义的固守一方面完成了词意的创造,另一方面也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在经济发达、物欲横流的时代,周杰伦与方文山的合作,无疑为“中国风”的普及打上了文化自信的烙印。
再次,苏东坡在《书鄢隣王主簿折枝二首之一》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青花瓷》通过对浓淡相生的笔墨韵味的臆想,词达曲致,将青花文化的歌颂拉到了历史的文人情致中。一如初妆的牡丹将绘有青花图案的瓷器比作釉色渲染的仕女,被收藏的岂止是韵味,更是千年的传统和深藏心底的文脉。所以那一缕虽笔墨中水韵飘散的不只是无声的飘逸,更是对唐风宋韵的向往。于是天青色的美只有浓淡相宜,如烟如雾、水墨氤氲的笔走龙蛇才得呈现华彩,这是多么和谐的搭配和依赖,正有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般的完整,这里的“烟雨”也只有水墨淋漓的飘逸才有的江南笔韵,而“水墨”一词除了指代中华儿女心头那文化的复兴之梦那还能代表什么?那如隐如离萦绕心头的眷念就是隐藏于青花瓷画里的意蕴,作者在盼的是诗画在素胚勾勒后烈火涅槃的永恒和不可复制的美。
■《青花瓷》词意与古典美的碰撞
古典主义特指17世纪以法国为代表的,流行在西欧的一种文学思潮。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进行文艺理论的创作实践而著称,进而被称为“古典主义”。这种文艺思潮,在欧洲流行了将近两个多世纪,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艺的兴起才结束。它以17世纪的法国为中心,呈现了古典主义在法国发展最为完备的盛况。在法国君主专制的政治基础上和笛卡儿唯理主义理论的双重影响下,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不仅强调模仿,还积极推行用民族规范语言的主张,严格遵循传统规定的创作原则(如戏剧的三一律)进行创作,不断提高和追求艺术品本质的完美度。体现在美术上是指从17世纪至19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的古典主义文化思潮影响下的美术创作和审美倾向,它以17世纪的法国为中心,先后出现了3种不同的艺术倾向,即以对古希腊、罗马古典作品艺术风格的怀旧与模仿之风为主,加之以普桑代表的崇尚永恒和自然理性的古典主义3种。从狭义上讲,一是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时期兴起的怀旧风格再现和重演作为第二倾向的绘画创作;二是以大卫特为代表的宣扬革命和斗争精神为主的古典主义;三是以安格尔为代表的追求形式完美的学院派古典主义画风。《青花瓷》词意在所描绘的惆怅中尽显“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之美,有《关雎》中“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辗转反侧”,因为青花瓷通体的韵致一如“釉色渲染仕女图”,画里女主只要嫣然一笑就如(牡丹)含苞待放的美,胜似笑靥如花,不输千娇百媚。正如出淤泥的荷花,只可远观却难以近玩,那萦绕于心的美如一缕清风般轻轻飘散。就像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里对荷花的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因为出水很高的叶子,如摆动的舞裙,那些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有羞涩的花,“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让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产生了“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执着,惆怅如初,美人难得。在瓶底的汉隶,临摹宋体的落款,隐藏在传世青花里窑烧的千年秘密,一如绣花针落地,一个飘逸把文人画逸品的最高境界彰然词内,这种古风的重现可以归在中国特色古典主义文风的领域。
■《青花瓷》里文人画品格的隐喻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掌握到知识技能,因此在“纳米材料”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时,充分考虑学生选择这门课程的实际需要和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有针对性地确定了以下几条主要教学模式。
(三)通过内部控制建立绩效管理模块,加强财政管理内部控制平台整合。财政部门应重视对预算绩效管理的监督工作,通过建立监督结果报告制度、公开制度、与预算编制挂钩机制和绩效问责机制等制度措施,形成监督结果应用闭环,切实发挥绩效监督管理作用。同时,还应加强对预算绩效信息的管理,通过内部控制建立全面完善的绩效管理系统。
“诗画一律”是文人画创作的基本要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 (卷一)中第一个提出“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即“书画用笔同法”。元代赵孟頫在《秀白疏林图》上有“方知书画本来同”的落款,这些论述都指明了“写”的重要性。作为文化底蕴方面“书”指六籍经典,二者兼具方可进入到诗画统一的境界,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文志》之《叙论》卷中提到“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欧阳修在《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二的一首《盘车图》中诗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如见诗如见画。”这些都是对文人画家绘画品格要求和画境立意的高度解读。传统中国画遵循一条人品如画品的评价底线,只有品高德重者方进得了逸品的创作境界,否则难以担当起“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效,这里不仅有对传统文脉的传承,还有对时下规范道德的教化作用。而方(文山)周(杰伦)组合一以贯之的“中国风”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立足民族自信,创造有中国文化标志的曲风,在融汇中西的同时严守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并与西方文化保持差距。可见,文化自信与周杰伦乐坛天王常青的现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青花瓷》与文人画“诗画一律”的共性
曾经,《青花瓷》的歌词被收藏家马未都看出了破绽,问题出在“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一句,马未都认为青花自诞生至今,其地位700年来无人撼动。但在瓶底从未有过“书汉隶”的真实情况,只有在明崇祯年间出现过极少部分写有隶书的青花瓷器。为此,方文山回应马未都挑的错属于专业范畴,“我想用这几个字象征一个朝代,‘书汉隶’有朝代的感觉,而如果我写‘书草书’,这样的发音说出来会感觉很奇怪”。前者,站在史学的真实上说事绝无毛病,一举击中要害。后者,立足于作品的押韵和意境的格局,在创作中必须冲破知识的局限,将作品带入到一个更广阔的语境里,这种有意而为的所谓“错误”是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和画风的古典主义再现。天马行空的肆意想象和对历史真实史料的完美解读拉开了科研和诗歌散文间的差距。为此,马未都在自己的博客中坦言,此前自己对方文山歌词的批评太过率性,并感慨“从未有过这样内容的流行歌曲,将传统文化淋漓尽致地推至前台”。经此一“战”,胜负无意,只留下了一段文坛老少惺惺相惜的佳话,马未都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胸襟也尽显大家风度。方文山通过新书《中国风——歌词里的文字游戏》对时下“娱乐继承国学”的说法做出了阐释,书中共收录了自己34首脍炙人口的“中国风”歌词作品,详细梳理了借鉴的129个国学典故词条的出处,让读者在欣赏流行歌词的同时,轻松分享了自己所用的16种修辞技巧和方法。马未都读完新书后表示:“从中可以看出方文山从内心喜爱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应景生往古典文学上靠。所以他的《娘子》 《东风破》 《发如雪》 《菊花台》等,都写得回肠荡气,仅读歌词就感慨万千。”并坦陈,自己“年轻时也喜创作,眼高手低”,“以流行歌曲的形式如此广泛地传播传统文化,在方文山之前恐无人去做”。
目前,程德金正在进行山野朴实餐厅分店的筹备工作,他说:“我真心喜欢生态有机农业,我相信来用餐的客人们也是如此。我们都是志同道合、追求健康的同道中人。”
《青花瓷》作为歌词出现,它在文笔上保持唐风宋韵的前提下,还得有元曲的在场状态。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一个“游”字规范下的创作规则催生了诗书画印、逸笔草草、直抒胸臆的文人笔墨,那点爱恨情仇所指的不是小文人的酸调,那是“羌笛吹它不下来”的节气和“墨点不多泪点多”的酸楚,这是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文化担当。《青花瓷》在词作中尽显画面,将作者与作品里对传统绘画意境的向往营造到一个斩不断、理还乱的情感交割中,仿佛是一场如痴如醉的情感大戏开场,这是国学与当代文化的碰撞,这也是注入人们荒芜已久的文化枯野里的一股清流。它唤起了华夏儿女内心深处沉睡已久的文人画基因,一种诗画迸发的冲动和情怀回归正轨,它不是某个特权团队的专属,只要你愿意,打开书本便可轻松拥有,所谓开卷有益,英雄不问出处。因为12年义务教育的政策已彻底打破了旧社会统治阶级对文化意识形态的垄断的格局,在全面提高全民素质的今天,文化知识得到了空前的普及,貌似告别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却因实用主义的职业化教学把书与画捆绑在一起而形成的文人画精神抛弃殆尽,曾经独霸画坛的文人画现如今也只能以一种绘画风格或传统技法的样式出现,这对一个注重儒家文化的民族是一种伤害,抑或说是一种侮辱!
最后,方文山认为机会比实力重要,实力不够的时候,肯定会流失机会。曾经推销员和送外卖的经历虽与词作者的身份格格不入,但生活的艰辛反而让他更懂得机遇的重要性。《青花瓷》的词曲作者满腹经纶却历经艰难,最后大放异彩的故事更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上).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董其昌.容台别集.中国古代书画家诗文集丛书.西泠印社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
[3]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教研室.西方美术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4]朱自清.荷塘月色.万卷出版公司,2013.
下一篇:简论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